臨汾新聞網訊 家鄉的土特產“缸化燒”,在他手中搖身一變成為市場暢銷的“黃金餅”,不僅解決了不少村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帶動了家鄉白面、小米、芝麻等土特產銷售。他叫李誠,是襄汾縣大鄧鄉赤鄧村人,大學畢業后,從事過教育培訓、食品加工等行業。如今,他走進鄉村,搜集挖掘“缸化燒”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積極為家鄉這一名不見經傳的土特產申請非遺代表性項目,打造文化新名片。
讓“土特產”走進千家萬戶
“每當走進商店或者超市,看到琳瑯滿目的產品,我就會想到從小愛吃的家鄉美食“缸化燒”,這種吃了讓人口齒留香的土特產特別讓人回味。”近日,李誠告訴記者,“大學畢業工作數年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把這種家鄉土特產品變成商品,擺放進超市,讓它走進千家萬戶?!?/p>
李誠所說的“缸化燒”,是襄汾縣、堯都區汾河以東不少地區特有的民間美食。具體做法是把白面化成糊糊狀,用溫火加熱鐵鏊子使其升溫,隨后把糊糊撒在鏊子上,并用專用的刷子攤均勻,在白面糊糊由稀到稠、到軟、到干的過程中,用刷子通過砸、打等方法,使“缸化燒”厚度勻、形狀圓、上色佳、入嘴清脆、嘗后留香。
2018年5月,李誠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妻子聽,并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有了妻子的鼓勁,李誠返回老家,尋訪會做“缸化燒”的親戚鄰居,并嘗試加入小米面、花椒葉等食材,制作不同口味的“缸化燒”,還把各種口味的食品帶給身邊及外地的朋友品嘗,讓他們談感受、提意見,并根據實際制定下一步計劃。
“用鏊子一個一個做,不僅人工成本高,而且速度慢,無法實現批量生產?!崩钫\介紹,2019年12月,他外出多地進行考察,對類似的產品制作及銷售情況進行詳細了解,最后決定通過定制一臺半智能化機械進行生產。”
2020年6月,經過與設計制作方進行多次調試,李誠投資近20萬元,定制的兩臺半智能化的生產加工設備開始投入生產。通過智能化操作,可控制機器的轉動快慢、調控生產溫度,把握火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隨后,李誠在堯都區成立片片香脆餅坊,根據產品特點取名香脆黃金餅,并注冊了“晉芝花”商標。
終于,李誠讓夢想變成現實,讓家鄉的一張餅走進了商場。
讓“黃金餅”亮起金字招牌
“非??啵蔡貏e難,曾經親戚朋友一度讓我選擇放棄?!崩钫\說,“設備、廠房、包裝等投資了近50萬元,沒有任何銷售經驗,一家一家商店跑,貼錢放小賣部里賣,有了輕微裂縫并不影響銷售和口感,但也被商店要求退貨?!?/p>
提到創業的艱難和銷售的無奈,李誠有倒不完的苦水。幸運的是,在李誠堅持不懈努力下,產品最終得到了市場認可,辛勤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他的香脆黃金餅還得到了堯都區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幫助。
2024年,堯都區“謙禮之堯”區域公用品牌發布儀式在蘇州舉行,李誠生產的香脆黃金餅榜上有名。在此次展銷大會上,香脆黃金餅備受消費者的青睞。當年,香脆黃金餅還被定為堯都區堯廟鎮“一鄉一品”代表性產品。
“一款好產品,既得有品質做保障,還得有一個叫得響的招牌?!崩钫\拿著他設計的產品包裝介紹,“經過多次試驗后,生產了部分品鑒產品進行宣傳,得到眾多消費者的認可。”
走進位于堯都區堯廟鎮王莊村的李誠黃金餅生產車間內,只見董艷霞等工人身著工作服,頭戴衛生帽,正在進行食品制作,經過一系列流程,一張張黃金餅從一個個燒烤箱里順利出爐,廠房內香氣四溢。
董艷霞是李誠的表姐,多年來一直從事面食制作工作,同時對“缸化燒”制作有著豐富經驗?!坝辛爽F代化的制作設備后,雖然提高了生產速度,但產品從選材、配料、制作、燒烤、出爐等工序全部需要手工完成。在生產過程中,還需要嚴格掌握火候,嚴控產品質量?!倍G霞說。
“從一開始,我就要求自己和公司的每個人,用良心做好每一張餅。”李誠介紹,成為堯廟鎮“一鄉一品”代表性產品后,香脆黃金餅多次亮相浙江農業博覽會等展銷會,知名度不斷提升,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也帶來了線上線下的熱銷。
讓老民俗展現新魅力
近段時間以來,李誠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缸化燒”文化的搜集和發掘中,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張餅背后的特殊意義和歷史文化內涵。
“這張餅究竟流傳了多少年,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在襄汾、堯都汾河以東地區,這張餅在一代一代的婦女手中不斷傳承?!崩钫\表示,“這張看似簡單而普通的餅背后,既蘊含著這方土地上人民群眾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展現了她們的心靈手巧和聰明才智。”
經過不斷調查,“缸化燒”這個名字的來歷漸漸浮出水面。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歲月里,普通百姓常常為吃喝而發愁,面缸見底的情況時有發生。人們為了避免忍饑挨餓,會把面缸里邊的面粉用刷子清理出來,化成糊糊狀,然后做成餅充饑。由于與傳統燒餅存在區別,久而久之,人們就根據其做法將其命名為“缸化燒”。
“我們在調查過程中,聽不少上了歲數的老人講,以前土地經常干旱,糧食產量不足,面缸里有余糧時會做成其他食材,剩下一點兒面食就做成‘缸化燒’,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節儉及智慧?!倍G霞介紹,“許多人都知道,像大寧的土炒泡泡等產品,有消食開胃的效果。我們家鄉的‘缸化燒’也一樣,在遇到孩子積食、胃脹等問題時,老人會專門給孩子做‘缸化燒’吃,有的還會加入雞內金,用‘土辦法’解決孩子消化不良的問題?!?/p>
“把‘缸化燒’做成一項產業,既是一份對家鄉土特產的喜愛,也是一份傳承。”李誠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收集與‘缸化燒’有關的老物件、故事和傳說,為土特產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時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帶領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 張春茂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