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近日,在襄汾縣古城鎮北姚村,一座座嶄新的公益大棚沐浴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棚內,67歲的北姚村村民柴合興正在專心除草,掛滿汗珠的臉上始終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多虧村里建的這些公益大棚,才有了現在這份工作,讓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飽含感激之情的話語訴說著北姚村近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北姚村大部分中青年勞動力踏上外出務工的道路,村里的常住人口僅有300余人,且大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
“留守老人沒有收入,村集體經濟如何發展壯大?”帶著這些問題,2022年,北姚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寶奎參加了古城鎮組織的鎮村干部外出參觀學習活動,借鑒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的先進做法。參觀過程中,他看到一座座充滿活力的村莊,學習到了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拓寬了眼界,得到了啟發,更激發了內心深處的干勁。
回到北姚村后,對于本村的發展方向,楊寶奎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了多次認真討論。最終,他們將目光鎖定在了大棚種植上。“我們村里留守老人多,他們雖然上了年紀,但干些力所能及的活還是沒有問題的。大棚種植既能讓這些留守老人有活干,又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楊寶奎說道。
說干就干!利用村里廢棄的廠區,北姚村在2022年建起了5座高標準春秋大棚,并引進了黃瓜、西紅柿、西瓜等果蔬。經過兩年的種植實踐,該村在2024年又利用村里閑置的土地建起了4座公益大棚。這4座由上級財政撥款和北姚村自籌資金建造而成的公益大棚,每一座占地面積都達到了一畝以上。
“建造公益大棚的目的,主要是為村里留守老人提供一些工作崗位,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只要是大棚里有活,我們就會通過村里的微信群發通知,有時間的村民就能來干活,而且是日結工資。”楊寶奎說,今年2月份,大棚里土地翻整、種植蔬菜苗等工作,都是由村民來完成,同時大家還自發進行大棚日常管護。
如今,走進大棚,仿佛踏入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海洋。一株株翠綠的辣椒苗、茄子苗長勢喜人;郁郁蔥蔥的豆角藤蔓沿著吊繩相互纏繞,奮力攀爬;西瓜藤蔓上則綻放出一朵朵黃色的小花……楊寶奎站在大棚里,臉上滿是欣慰與自豪。他介紹,蔬菜大棚一年能種植兩茬,7月初就能種植第2茬,這樣的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大棚種植不僅讓北姚村的果蔬產業蓬勃發展,更為村里帶來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該村把從大棚中獲得的收入用于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等。現在,村里的道路更加寬敞平坦了,路燈亮起來了,文化廣場也建起來了。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有了穩定收入,還感受到了滿滿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大棚經濟”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以前村集體經濟弱得很,現在靠大棚種植,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們有信心把大棚運營好、發展好,帶動更多村民增收,激發鄉村振興活力。”楊寶奎感慨道。
大棚內綠意盎然,道路上干凈整潔,村民的臉上更是洋溢著幸福笑容……如今的北姚村,正上下齊心努力走出一條“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路子。
記者 劉文軍 潘華玲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