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千年古槐、關公壁畫,是關公后裔聚集地;這里綠意盎然、環境優美,人們生活幸福,成功躋身于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行列。村民說——
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臨汾新聞網訊 8月9日,記者來到襄汾縣古城鎮關村——關公關云長后裔聚居地。行走在綠蔭小道上,兩側墻面上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惠民政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版畫,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村民們的門樓高大,房屋敞亮,他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聊天乘涼……
坐在敞亮的院子里老少其樂融融村民趙艷梅說“村里的環境特別好水電路都通了年輕人都回村打工, 幼兒園、 活動中心一應俱全。 你看, 我們的生活多美好。”
今年74歲老黨員李好管是鎮上評出的“最美基層黨員”,他感慨地說:“以前村里臟、亂、差,是典型的渙散村。如今,班子和諧,把村里建設的想都不敢想,老人們有了休閑的好去處,年輕人不出門就能創業增收了,日子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比蜜都甜!”
村里有了致富的好項目,栽植冬棗2.4萬株,占地120畝的全日光溫室大棚,每年可產冬棗30萬公斤,讓農民的生活信心滿滿。
關村是個純農業村,657戶、2100口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往日的關村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道路泥濘,沒有網絡,沒有文化活動中心,缺少產業致富項目,徒有關公虛名地抱著悠久文化過日子,這里的百姓憧憬城市般的幸福生活。村“兩委”班子多方合力,共建美麗鄉村,他們引項目,搞旅游,讓村民們看到發展的希望……文化建設如火如荼,綠色產業發展順利,旅游資源亮點突顯,村委率先結對幫扶,電商培訓在家門口,電腦網絡覆蓋,淘寶網店銷售土特產……既有了收入又具觀賞,關村人終于開始富了。
在日間照料中心,村民李春貴說:每年我們村都會舉辦各類活動,讓咱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如今,關村今非昔比。你看,日間照料中心漂亮整潔,圖書室、廚房、餐廳樣樣俱全;村委會、黨員活動室、計生衛生室、休閑廣場等設施齊全,夏有空調冬有暖氣,生活起居應有盡有;人民舞臺、文化長廊、忠義廣場、道德廣場文化濃厚;優秀傳統經典故事源遠流長,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枝葉茂盛的千年古槐,讓人們感受到這里民樂和諧……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新景展現在眼前。
道路寬闊整潔,兩側墻面上繪有歷史文化典故。參天古槐矗立,人文氣息濃厚。
近年來,該村堅持“以人為本聚民心,以村為榮謀發展”的發展思路,著力改善人居環境。綠化林帶1.8萬平方米,種植各類苗木國槐、柳樹、塔柏、櫻花等2.5萬余株;拆除私搭亂建,規劃多彩路、常青路、云杉路、紅葉路和櫻花路等;建立衛生長效機制,劃分責任區,對種植的樹木掛牌編號,與村民簽訂園林村綠化管理責任書,垃圾“日產日清”;建設日處理生活污水200噸的污水處理站,對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做到“正本清源”;新建100立方米沼氣池,實現規模養殖,沼氣綜合利用,產出沼氣供15戶村民做飯使用。為了發展產業,該村成立專業合作社,采取“支部引領+專家指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投資600余萬元,發展了30棟冬棗大棚。每畝可收入5萬余元,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有了污水處理站,生活污水可以循環利用,實現了生態可持續發展。
在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關村榮獲“省級美麗宜居示范創建村”“山西省綠色村莊”“山西省平安社區(村)”“臨汾市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村黨支部書記王晉剛說:“這幾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紛紛返鄉,開始在農村扎根。我們將堅持高標準的綠色村莊,打造高品位的幸福生活,努力把關村建設成為生活美、生態美、家園美的魅力鄉村。”
記者 鄭曉軍 劉靜 王婧 實習生 李卓芮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