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八月盛夏酷伏,熱浪蒸襲,一樁新聞,在襄汾縣熱傳:花甲老農李長林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件珍貴文物無償捐獻給“習仲勛紀念館”。
李長林,襄汾縣襄陵鎮景村人,一個普通的農民,今年65歲,是一名鄉村醫生。
他曾經赴革命圣地延安參觀過,攀登了延安寶塔山、拜謁了王家坪延安革命紀念館和楊家嶺延安時期的黨中央所在地,親臨黨的七大會址,聆聽導游講說延安革命斗爭史。再加上,他平時很喜愛學習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歷史,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心懷敬意,對他們無限地崇拜和敬仰,經常向他的子孫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要他們牢記黨的恩情,愛國愛黨,維護黨的尊嚴,聽黨話,跟黨走。不做有損國民人格的損德污名之事。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子孫們都很愛國愛黨,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收藏到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此文物系:“陜甘寧邊區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司令部,通字第20號:烈士遺物保價小包暫行辦法?!贝送罟擦鶙l。通讀此通令,可以感受到當時陜甘寧邊區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司令部,對為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勝利而犧牲的革命先烈們的關愛,對他們遺物的摯愛。此文物的簽發者是四位革命老前輩,分別是: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楊明軒,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司令部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習仲勛。蓋著兩個部門的紅色大印。時間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公元1949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從六條通令的第一條可以看出革命前輩當時生活的艱苦,通令是把水筆、手表等日用品與金戒指同樣視為貴重物的,須知,水筆即鋼筆乃日常用品,然而在那個年代一支水筆如同一枚金戒指之貴重。
此通令上簽名的是四位老革命家,是李長林既熟知又敬仰的革命家。李長林看到了此件文物的彌足珍貴。便用自己平時省吃儉用節省出來的錢,從那位藏友手里高價購得并收藏,成為自己珍藏的文物。
他把第一個捐贈對象定在“習仲勛紀念館”。上網查得習仲勛故籍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縣委宣傳部的電話號碼,他心情激動地撥通了對方電話,道出自己捐文物的心愿,并用微信傳去文物原件照片。對方看后立即答復,并歡迎他去習仲勛紀念館。
8月9日,他頂著蒸人的暑熱,坐火車轉汽車,到達了陜西省富平縣。
8月10日早上,富平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習仲勛紀念館的主任緱濤親自接見了他,并從他手中鄭重接過這件彌足珍貴的革命文物,對李長林的無私奉獻精神大加贊賞:“您獻出的不僅僅是一件珍貴文物,而是您老人家一顆愛國愛黨的赤子之心。我代表紀念館對您的無私奉獻深表謝意?!?/p>
李長林還是一位民間剪紙高手,尤擅長剪刻書法名家的經典作品,造詣很高,名貫三晉大地。
對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他經常認真學習,尤其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蘭考后所撰寫的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情有獨鐘:“百姓誰不愛好官?”“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愿!”他精心刻制了這首詞。那天,他把《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還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兩件剪紙作品,一并捐贈給了習仲勛紀念館,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收藏。(曹文敏)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