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發框、登記、采摘、包裝、裝車、發運,7月27日,襄汾縣永固鄉萬寧村富民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前、各家葡萄園中,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隨著葡萄早熟品種京亞的陸續上市,萬寧村葡萄種植基地又開始了一年豐收的“收獲季”。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吸引了各路商家和游客慕名前來采摘、提貨。“每個包裝箱裝滿是20斤,客戶統一裝箱、統一發貨,今天已經是第5次發包裝箱了,每次發600到1000個左右。銷路不用愁,都是客戶上門拉貨。”萬寧村黨支部書記張富俊說道。
想了解萬寧村的葡萄“發展史”,還得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1998年,在當時的大背景下,萬寧村百姓的思想觀念開始轉變。看到按傳統“麥茬豆、豆茬麥”種地,辛辛苦苦一年到頭白勞作、不賺錢,竹籃打水一場空。村里的幾位“能人”又開始嘗試種植葡萄,但是,由于品種選擇、管理技術等因素,一到雨季,眼看要豐收的葡萄開始大量落果、爛果,干著急就是沒辦法。
為了找到一個增收致富的種植項目,萬寧村沒少折騰。隨著永固村“餅子大軍”的享譽京城,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萬寧村也沒例外,留守在家的多數都是老弱婦孺兒童。2012年,在外經商多年、小有成就的張富俊接過萬寧村發展的“接力棒”,當選萬寧村黨支部書記。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從小就生活在這里,夢想著有朝一日帶領村里的鄉親們富起來、過上好日子的張富俊重新拾起了葡萄這個“寶貝”。他帶領村里一幫能人遠上山東、河南,近到萬榮、臨猗、曲沃參觀學習考察,聘請專家現場把脈問診,風風火火地“折騰”起來。
“最開始種了一百多畝。每天都往地里跑,小心打理,每株葡萄苗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金貴。”襄汾縣農委知道萬寧村在發展葡萄種植,專門派專家前去指導。根據萬寧村的實際情況,幫助果農改良品種,推廣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又幫助他們對接市場、找銷路。一時間,萬寧村的葡萄成了“香餑餑”,市場供不應求。種了十幾畝的柴俊杰更是憑這小小的葡萄,娶了媳婦兒,蓋起了新房。其他村民看到柴俊杰等人種葡萄種出了名堂,都紛紛效仿。“勤打藥、勤護理、勤澆水,種葡萄沒有重活,只用心不費力。年紀大的人種上一兩畝,也能增加點家庭收入。”60多歲的宋許富老兩口種了兩畝半葡萄,每年能增加收入近兩萬多元。在外打工的不少夫妻也回到家中,與老人一起種植葡萄,發家致富。
趁熱打鐵,張富俊又牽頭成立了富民葡萄專業合作社,社員和村民都是村里的葡萄經營戶。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對全村葡萄種植戶實行了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及時協調解決農戶生產經營中的信息、技術、資金、產銷等實際問題。截至目前,全村共有178戶加入了這個專業合作社,葡萄種植面積達700多畝。
“2014年,我們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投資50多萬元,建了一座滴灌站。設施跟上了,村民管理葡萄越發積極了。”面積擴大了,市場對接了,種植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就成了重中之重。在配套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張富俊還經常邀請縣、市葡萄種植專家,給果農不定期培訓種植技術。如今,嘗到了甜頭的萬寧村村民也知道技術的重要性,只要是有農業專家到村里來,他們都爭先恐后地去參加培訓,都怕少聽、少記一句管理技術。每年,萬寧村都會組織在外打工人員召開座談會、茶話會,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
小葡萄發展成富民大產業。如今,每當鄉親們說起葡萄產業,都會提起張富俊,稱贊他是“村里的功臣”,為當地群眾帶來了致富門路。“下一步,萬寧葡萄示范基地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全部采用滴灌技術,引進更多品種,提高葡萄品質。”張富俊說,“葡萄成為我們村的支柱產業,能帶動更多的當地百姓走上致富路。”(焦玉龍 儀舒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