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近年來,襄汾縣關工委創新工作思路,把關愛“五老”作為關心下一代工作的起點,不僅從生活上關心他們,更注重從精神上鼓勵、政治上幫扶,不斷提升他們的關愛能力,增強關愛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該縣“五老”以離退休干部和中小學教師為主,這部分同志離開社會中心舞臺后,交往圈子縮小、同外界交流減少、信息渠道變窄,再加上半數以上老同志未能掌握網絡技術,因此逐漸成為大數據時代的邊緣群體。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工作、新要求,部分老同志已明顯感到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工作起來很吃力。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襄汾縣關工委與時俱進地推出“五招鮮”的做法,開創了一條具有襄汾特色的關愛道路。第一招,堅持經常組織學習,創建學習型“五老”隊伍。他們在老同志中提倡“三貴”:一貴是主動自覺學,二貴是緊跟(部署)及時學,三貴是堅持經常學。掛在老同志們嘴上的一句口頭禪是“活到老學到老”“學習雷打不動”。他們認真學習了中央的有關文件,大家表示,要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創新理念方法,以培育核心價值觀為主旨,講好中國故事,用真情打造青少年民族之魂。經常性的學習使“五老”們更新思想觀念,縮小了與青少年的代溝,打下了服務青少年的堅實基礎,工作的心勁兒大大增強了。第二招,舉辦講座,給“五老”充電、提質。他們特邀外地或當地老一代文化學者、青年專家為“五老”們上課,通過培訓,提高其素養。截至目前,他們先后開辦了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關愛下一代、留守兒童如何健康成長等專題講座,進一步開闊了五老的視野,為關心下一代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三招,舉辦專題討論會,為把老人們的話語引導到關心下一代這個主題上,他們經常舉辦討論會,每次一個中心話題,各抒己見,并將這種討論幽默地稱為山寨版的“學術討論會”。近三年來,他們先后討論了家風是什么、孩子們的中國夢應當是什么、孝順父母怎么做、怎樣做好家長、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什么樣的教育才能滿足需求等等。經過激烈爭論,大家取得的共識是:希望孩子們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持身心健康,未來的生活平安幸福。他們以此標準來衡量當下的教育,感到有許多事情要做,并以此確定了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第四招,深入調查研究,總結推廣教育改革的先進經驗,用先進典型推動關愛工作。縣關工委搭建了系列平臺,成立了“五老”講師團,指定了“五老”網絡監督員,在縣政府門戶網上開辦了關工委的網頁,關工委相關新聞報道受到全縣關注。去年以來,他們先后組織“五老”深入襄汾三中、襄汾三小、文臣學校、景毛中心小學等多所中小學校進行調查研究,見證了部分“五老”在基礎教育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為這些“五老”點贊的同時,更把這些經驗推廣到全縣中小學校中去。第五招,舉辦電腦培訓班,讓“五老”們學會操作電腦,跟上科技發展的新時代。關工委倡導老同志掌握電腦操作基本技術,與縣老干部局密切配合,分期培訓中老年同志。縣關工委副秘書長張登榮為解除老同志學習電腦之憂,自編了《中老年電腦速成操作》教程,富有創意地畫出10多張直觀、簡明、易記、易學的電腦操作掛圖掛在墻上,解決了老年人記不住操作程序的困難。經過一周的培訓,大多數老同志掌握了基本操作程序。他們在全縣骨干“五老”中建立微信群,方便快捷地傳遞與傳播新信息、新觀念,更好地為青少年服務。近三年來,該縣關工委工作不斷創新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縣委、縣政府領導的肯定和認可,連續兩年獲得臨汾市與山西省關工委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曹文敏)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