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湯就是我們常說的頭腦,主要采用黃芪、良姜、長山藥、蓮藕、肥羊肉、黃酒、煨面、腌韭菜等8種原料,所以叫“八珍湯”。 楊靜 攝
中新網太原9月18日電 (楊靜)“三更起五時熟打著燈籠喝頭腦。”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第十二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70余名記者來到山西中華傅山園,觀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李春生師傅展示制作“藥膳八珍湯”的全程技藝。
“八珍湯就是我們常說的頭腦,主要采用黃芪、良姜、長山藥、蓮藕、肥羊肉、黃酒、煨面、腌韭菜等8種原料,所以叫‘八珍湯’。輔料有酒糟、浮油、花椒、蔥、蒜等。”李春生頭戴廚師帽,一身白衣,一邊擺上八樣原料,一邊介紹道。
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第十二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70余名記者來到山西中華傅山園,觀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李春生師傅展示制作“藥膳八珍湯”的全程技藝。 楊靜 攝
在記者到來之前,李師傅和其徒弟已將羊肉切塊下鍋慢燉了兩三個小時,但這遠遠不夠。“羊肉的挑選很有講究,要選取鮮嫩的小羊肉,小火燉上4個小時,然后燜20分鐘才好,這樣羊肉味道更濃,口感更綿”李師傅和其徒弟在燉羊肉期間,還準備著其他食材。
“這是已經蒸熟的面粉,必須要用冷的清水攪拌成糊狀,不能有一塊面疙瘩。”李師傅和徒弟在一大面盆內放入蒸熟的面粉和清水,雙手在面盆內順時針攪動,動作緩慢,仔細感覺著面糊的粘稠程度。“面糊的粘稠度也影響口感,面糊的粘稠程度沒有固定標準,全憑個人手感。”作為制作八珍湯的專業師傅,面糊的粘稠程度,李師傅一伸手就知道了。
“這是已經蒸熟的面粉,必須要用冷的清水攪拌成糊狀,不能有一塊面疙瘩。”李師傅和徒弟在一大面盆內放入蒸熟的面粉和清水,順時針攪勻后將面糊過篩。 楊靜 攝
等羊肉湯煮開后,將攪勻的面糊過篩,慢慢勾兌到鍋中,再依次加入其他食材,鍋中面糊與羊湯充分混合,面香、肉香彌漫廚房。一鍋熱騰騰的八珍湯就出鍋了。
相傳“八珍湯”是明末名士傅山為治母病而研制發明的,“八珍湯”具有養生健體的功效,在太原地區已經傳承了380多年,是太原地區獨具特色的地方名吃。2008年,“八珍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等羊肉湯煮開后,將攪勻的面糊過篩,慢慢勾兌到鍋中,再依次加入其他食材,鍋中面糊與羊湯充分混合,面香、肉香彌漫廚房。一鍋熱騰騰的八珍湯就出鍋了。 楊靜 攝
“八珍湯具有舒筋活血、養心益腎的養生作用,作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很希望更多的人學習掌握這一門烹飪技術。”李春生師傅說。
現場嘗到這一美味的中華英才新媒體負責人范麗慶對“八珍湯”贊不絕口:“‘八珍湯’特別美味,同時對人養生保健有益處,是一道讓人喜愛的美味佳肴。”(完)
責任編輯:王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