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霍麓鄉愁》有感
2017年,我的家鄉洪洞縣廣勝寺鎮有兩件文化盛事。一是,鎮上在北郇村建起一座近三千平方米的民俗展覽館;二是出版了一本《霍麓鄉愁》。
廣勝寺鎮位于霍太山南麓的山腳下。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一方得天獨厚、人文薈萃的風水寶地。
這里存在著聞名于世的廣勝寺風景旅游勝地,擁有《趙城金藏》、飛虹寶塔、元代戲曲壁畫和左右扭曲兩株漢柏的“三絕一奇”。
這里有三晉名泉“霍泉海場”,流量達3立方米/秒,滋養著全縣河東二十萬畝高產良田。千年分水亭有效地調節支配著南北兩大灌溉系統,使百余個村莊得以旱澇保收。
這里有丘陵梯田、平原沃野。水地、旱地、坡地、漫地,豐歉互補,盛產小麥、棉花、玉米、谷子,兼有水稻、蓮藕、大豆、高粱,溪流泉水密布,水庫魚塘眾多,森林覆蓋率達50%,可媲美秀麗的江南風光。
這里有大型國企山西焦化集團公司,交通發達,輸煤路、旅游路、洪廣路等多條高等級公路連通高速公路網。它聲名遠播,信息靈通,游人如織,每天都迎來全國各地的客商、旅客。人們衣著入時、精神煥發、言語時髦、觀念超前,人稱“小北京”。
這里自古以來農耕文明發達,水利資源豐富,灌溉體系完備,耕作技術先進。園田化精耕細作、小畦化澆水施肥,旱地伏耕保墑、漫地筑壩提水,冬季里切外墊,春季耙耱保水,各類農具繁多。單套車、二套車、膠皮車、小平車,各種車馬轅具、犁、耙、耬、磙、銑、鎪、耙、鋤,戶戶具備。
上古時期,許由洗耳、巢父棄飄的傳說故事代表著這方水土這方人的淳樸風尚。700年前元代大地震之后重建家園的奮斗與抗爭體現著先民的勤勞勇敢。黑豬拱河拓沃野、南蠻欲盜聚寶盆的傳說久久流傳。
抗戰時期,共產黨領導的洪趙特委在這里開辟敵后根據地,在東灣村成立了洪洞、趙城兩縣的抗日民主政府,誕生了兩縣的抗日游擊大隊,領導兩縣人民廣泛開展了抗日游擊戰。當地群眾配合八路軍,反稻田、拔據點,除奸反霸、運送物資、救護傷員,扒鐵路、炸列車,涌現出一大批抗日英雄和殺敵模范。太岳區干部學校太岳中學在這里招收了一大批學生,為抗戰勝利和解放全中國培養了優秀人才和革命干部。著名的搶運《趙城金藏》的戰斗就發生在廣勝寺。著名的八路軍陳賡部隊就活動在這片區域。
解放戰爭時期,洪洞、趙城于1947年、1948年兩次解放,晉冀魯豫邊區新七團(原趙城縣大隊)一次從道覺、圪衕兩村征兵一個連,大部分村子的青年參加警衛四團(洪洞縣大隊)南下作戰。當地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參戰。跟隨部隊打臨汾、打運城、打太原,進軍豫西,解放兩廣、解放云南,衛國戍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各村群眾為解放臨汾籌糧款、做草鞋、獻木料、卸門板,支援前線,體現了革命根據地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領導下,當地群眾率先加入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努力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興修新的水利工程,建設了一批小水電站。建立農業機械站,推廣農業機械化,建設萬畝豐產方,實行作物套種制,打造千頃噸糧田,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全面實行了農業生產責任制,釋放出巨大的生產熱情和勤勞致富積極性。民營企業成批涌現,農民企業家層出不窮。使古老文明的廣勝寺鎮煥發了青春活力。
歷史的列車風馳電掣,時代的步伐鏗鏘有力。當工業文明的大潮洶涌澎湃,席卷著傳統農業跨入現代化農業的當下,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巨變,著實令人驚愕,面對現代化的狂奔,我們丟掉的優秀文化傳統似乎太多。許多人在反思,我們來自哪里?許多人在展望,我們將去向何方?有的人說,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我們是否應該且奔且回頭,看一看我們是否落下了什么呢?而《霍麓鄉愁》恰恰是在嘗試著回答大家的這一問題。
世界在變,在不斷地滌故更新。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愿景,也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方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農耕文明的各種實物作為中華文明的滄桑見證和傳承載體,對其加以保護與合理運用,是我們回答堅定文化自信這一歷史命題的應有之義。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
廣勝寺地區的文化多姿多彩、燦爛輝煌,具有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值得我們大力保護和傳承,值得我們開發和利用,值得我們從政治沿革、經濟發展、教育事業、古建風韻、民間技藝、非遺瑰寶、書畫曲藝、鄉風民俗、秀美山水、歷史人物、民間傳統等各個方面,分類挖掘整理,增強文化自信,喚起歷史記憶,推動文化傳承,拉動文化旅游,帶動鄉村振興。(晉廷瑞)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