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之一,現存古戲臺近3000座。元代的臨汾屬平陽路,是元雜劇的發源地和繁盛之地。在臨汾堯都區西北部,現存3座元代戲臺,是我國罕見的一組古式建筑,他們分別是魏村牛王廟戲臺、東羊東岳廟戲臺、王曲東岳廟戲臺。
元初,雜劇整套舞臺演出體系已經形成,臨汾魏村三王廟(又稱“牛王廟”)元代戲臺即在此時誕生。牛王廟位于臨汾市堯都區魏村鎮魏村,始建于宋,現存大殿3間,供祀牛王、馬王和藥王。牛王廟戲臺亦稱舞樓,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后因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地區大地震損壞,至治元年(1321年)維修,明、清兩代屢有修葺。戲臺采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臺,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墻,正面當臺口,無前后場之分,還保留著宋金樂亭舊制。戲臺臺基高1米,臺身面闊7.45米,進深7.55米,建筑結構為“井”字形框架,頂部有單檐歇山頂或十字歇山頂兩種形式,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一座木結構戲劇舞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平陽府發生八級大地震,當時的魏村牛王廟被夷為平地,唯獨牛王廟戲臺保存完好,震后只對破損部分進行了少量修繕,這與牛王廟戲臺獨特的建造工藝有關。清光緒三十四年(1898年),有重刻《牛王廟元時碑記》,記載了建廟緣起、元時三王廟及戲臺概貌以及當時祭祀演出情況。其云“今有鄉賽二十余村,歲時香火益勝”,“其廟枕村之北崗,姑峰秀于前,汾水環于左,地基奕塏,棟宇飛,石柱參差,樂廳雄麗”,“至于清和誕辰,敬誠設供演戲,車馬駢集”。這些都生動反映了元代北方農村戲劇演出的繁盛景象。(錫剛)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