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村 賦
□ 閆永業 張明泉
柴紹故里,文化名村。地處堯都正南,村承唐朝古韻。土堡四周拒狼煙,鼓樓居中載榮繁。四門洞開,匾額猶見。“登樓望旭”摹東,“群朝三元”面西。“威震華夏”譽北,“光天化日”示南。東南表述地理勝景,西北盛贊人物戰功。人杰地靈,柴村榮幸。
柴紹何典?唐書列傳。字嗣昌,幼驕悍。有武力,鋒芒現。受唐高祖青睞,妻平陽昭公主。公主鎮守娘子關,巾幗英名三晉傳。柴紹隨李淵太原起兵,揮堅戈利器沙場沖鋒。馳騁疆場,屢立戰功。唐太宗論功褒獎,凌煙閣畫圖榜名。鑒二十四功臣赫赫,序十四名柴紹鼎鼎。往事越千年,柴紹曾揮鞭。英雄起于阡陌,壯士拔于鄉間。柴村,體面!
坐地日行八萬里,千年迢遞李唐風。眾人拾柴火焰高,古村振興曙色明。鐵路穿村過,飛機村西升。農林牧副齊發展,致富大道奔前程。煌煌柴村,遐邇聞名。
熊熊爐中火,翻砂鑄華榮。柴村鑄造,傳統悠久。耳濡目染,口傳手授。星火燎原,歲月穿透。鑄造興業,底蘊深厚。出村進城,技術能手。柴村骨干,技高一籌。
改革開放,思想更新。家庭鑄造戶戶忙,聯產承包開新運。堅守鄉土創大業,挺起腰桿做農民。環保政策收緊,鑄造熄火掃塵。綠色發展不是夢,再尋商機再布陣。綠水青山,尋金找銀。不忘初心,踏石留印。
柴村文化,源遠流長。山西刀削面,發端在柴村。柴紹征戰思面食,拔出腰刀謀新品。綿潤細滑可口,削面走紅至今。清朝熔鐵打花子,熱鬧壯觀寓意深。踩著高蹺慶祝臨汾解放,萬人空巷翹望柴村“高人”。業余劇團,德藝雙馨。文藝宣傳隊,好戲連臺頻。緊跟形勢編節目,唱念做打特逼真。知青插隊人才多,舞臺放彩耀柴村。一代記憶,常議常新。
民國八年,杏壇育人。柴村張茹,攜手解困。雄雞一唱天下白,興辦學堂書聲頻。學生勤勉,教師盡心。優秀教師留得住,敬教勸學抓根本。空軍子女進村校,生源逆流成新聞。一九七七恢復高考,柴村學子晉升黌門。武漢南京涉兩廣,沈陽長春哈爾濱。一茬茬學子遍神州,路迢迢展才報國恩。校園園丁,扁鵲傳人。更有科研高手,尖端行業棲身。柴村星火,光耀九旻。
進入新時代,機遇降柴村。城市擘畫藍圖,柴村連帶跟進。科學規劃定位高,臨汾畫卷東南新。駙馬路橫北廓,公主街通南屯。紅黃橙綠青藍紫,遠景宏圖激人心。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農林商各業競相前進。農忙在田,農閑出門。留村進城全在我,務工務農自由身。煌煌盛世,柴紹故里換新姿;郎朗神州,復興偉業蔭子孫。柴多火旺千家暖,村貴人杰百業穩。柴紹應無恙,當驚柴村神!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