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讀夏全發先生的散文集“鄉愁心語”
濃濃鄉情涌筆底
王雙定
最近夏全發先生將他剛出版的散文集《鄉愁心語》送給我,我非常高興。沒想到打開一看,扉頁上赫然寫著“甘拜您為師”一行字。稱“您”已經感動得我心跳加快了,還要“拜”,進而“甘拜”,更使我受寵若驚,渾身冒汗,手足無措……
既然夏先生如此高抬我,我必須嚴肅對待此事,認真拜讀此書。因為有句名言說得好:要當先生,必須先當學生。
書讀完之后,我只好斗膽“為師”一回,雖然做不到“傳道授業解惑”,但可將我千慮一得的些許看法寫出來,聊供參考。
夏全發先生這本集子里的文章內容跨越了幾十年動蕩不安風云變幻的時空,涉及鄉風民俗、親情友情、農林牧副、山水風光、詠物抒情等等內容。這既是記錄他孜孜矻矻欲圓文學夢的一幅路線圖,又是他近年潛心經營的散文作品集萃。讀著他那些娓娓道來的質樸文章,一股濃濃的鄉情撲面而來。無論是冰清玉潔,如雪似霧的梨花街景,還是如火如荼,碩果累累的柿子樹街景,抑或花如胭脂,果似凝脂的石榴街景……都寫得很有韻味。既寫出了它們外在的生命律動,又寫出了其內在的天然秀美,還注入了作者澎湃的情感。
隆化垣收谷子的秋景,寥寥數行就把農村風貌和農民的喜悅有聲有色地概括起來。澄金河歡樂的夏秋,短短數語就將河邊農民,尤其女人兒童忘情忘我的愜意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那種濃厚的鄉村風情不僅甜美而醇厚,也具有野趣的浪漫。
書中對農村那些歷史悠久的土布、古色古香的燒酒、其貌不揚的油罐子、歷經風雨的漏鍋、嶄露頭角的沼氣燈、風燭殘年的破屋……都作了精心的描述,傾注了他的深情厚誼。這些物質的東西無不浸透著他喜怒哀樂的情感元素,時間的流水沖洗不掉,歲月的塵埃掩埋不住。這些東西觸動了他敏感的神經,他又用文字把他酸甜苦辣的感受再現給讀者,把我們的心弦撥動。更使他依依難舍,時刻念念不忘的,是和這些物質的東西有千絲萬縷內在聯系的眾多父老鄉親。他身上流動著他們的血脈,有著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的艱難經歷,所以寫得呼之欲出,躍然紙上。這類文章是本書寫得最精彩的一部分。文字如渾金璞玉,樸實自然。情感如泉水涌動,直接真摯。看到這類作品,我好像看到一個鄉村博物館,那里的每一件展品,都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無不浸透著作者的情感。
另一部分山水游記作品,雖然寫的是外地,也同樣帶著他的鄉情,透著他對祖國每一寸土地的摯愛。每到一處新景點,他都用對待家鄉山水的親情和癡情細心觀察,深入探求,力求寫出脫俗的作品。為此,他往往列舉出與景區有關的大量史料及典故。這在他的作品里表現得很明顯,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這個“度”很難掌握,處理不當很容易產生審美厭倦感。我認為,凡是引經據典,都應該掌握一個原則:貴精準確鑿,忌牽強附會。
家鄉那塊熱土給予了他豐富多彩又底蘊豐厚的生活,他扎根這塊土地并熱愛這塊土地,并從中汲取了營養。“帶著對故鄉眷戀、深情與反思的情結,我多次重返故里,尋訪著兒時的老巷子、老房子、老圈門、老宅子院、老槐樹、老河道……乃至家鄉的一草一木,我也流連忘返”(《代后記》)這是他創作這些作品得天獨厚的重要條件。
如癡如醉地發奮讀書,不恥下問地虔誠求教,不甘失敗地勤奮練筆,百折不撓地堅持創作,這是他能夠寫出這些好作品的必然結果。夏全發先生為了圓他的文學夢,盡管“路漫漫其修遠”,他始終在不懈地“上下求索”。從縣內的五七農業大學及各種與文學沾邊的座談會、學習班,到省內外的刊授大學、函授大學、研討會、筆會,他都盡量參加。起初的很長時間,他寫了許多稿子,沒有一篇變成鉛字。他不僅不灰心,反而總結經驗更加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修成正果”,寫出不少能經得起推敲的好作品,成了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我由衷地為他的成功點贊!如今夏全發先生依然保持著年輕時候那種沖刺狀態,雄心勃勃,馳而不息。毋庸置疑,憑借他的生活基礎,寫作勤奮,出手快等優勢,前景一定是十分樂觀。
前面我說過,這本集子是夏全發先生散文的集萃,但如果要以再高的標準嚴格要求,有的文章還沒有達到耐人尋味的高度,顯得一般、粗糙,還有修改的空間,還有脫水、除渣、提純的必要。所以,在以后的創作中,必須從語言文字、篇章結構、創意構思等方面全方位狠下苦功,揚優勢,補短板,挖潛力,把厚重、精美、重讀率高的精品奉獻給讀者。記得普希金說過:“精確與簡潔,這是散文的首要美質。”這話值得銘記在心。我國從古到今更有許多關于寫作的成功經驗和嚴格甚至苛刻的要求,我們要以古人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激勵和約束自己,創作出更好更多妙語解頤的美文。
我滿懷信心地期待這一天伴隨著凱歌的旋律盡快到來!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