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員正在對夏縣轅村遺址開展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本報通訊員攝
晉國博物館全景。本報通訊員攝
晉國博物館內景。本報通訊員攝
在高處遠眺雁門關。本報記者鄭娜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厚。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國保單位數量全國第一;現存舊石器時代遺址數量全國第一;現存元代及元代以前古建筑數量全國第一,特別是全國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全國75%以上的元代以前建筑均在山西;現存唐代以來彩塑和壁畫數量全國第一;現存古戲臺數量全國第一。
考古發掘
在歷史的脈絡中探尋中華文明
作為文物大省,山西考古工作始終是重中之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項目,都是近年來全國考古界的重點研究課題,山西考古人也作出了卓越貢獻。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潤民說:“山西文物保護任務艱巨,保護好文化遺產的這份職責我們一定要恪守。”
3月22日,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榜上有名。
霍州陳村瓷窯址又被稱為霍州窯,位于臨汾市霍州市白龍鎮陳村。2022年至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霍州市文物部門聯合對霍州窯開展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
“小米粒般的支燒釘痕,是器體重量、產品美觀、產量保障、燃料經濟和支釘物理特性等五者之間巧妙平衡的產物,是窯工的智慧結晶,也是霍州窯的重要貢獻。”霍州陳村瓷窯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劉巖說。
專家認為,霍州窯印證了中國細白瓷生產中心的轉移,填補了北方地區細白瓷生產的缺環,是北方地區細白瓷生產最后的高峰。
尤其是特點鮮明的制瓷成就,不僅印證了山西地區是北方地區經濟中心、手工業生產核心區域,也為瓷業交流、瓷業格局、人地關系、地方社會等研究打開了一扇窗,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詮釋。
近年來,山西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夏商時期遺址的發掘中也取得了顯著成果。晉城沁水八里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為研究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提供了重要材料;臨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運城夏縣轅村新石器至夏商時期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夏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這些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山西乃至全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也進一步證明了山西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據了解,2023年,山西實施發掘項目160余項,完成年度發掘面積7.5萬平方米,各項工作的完成指數均創歷史新高。
“考古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我們會繼續開展沁水八里坪、芮城坡頭、襄汾陶寺、夏縣東下馮等遺址考古工作,深化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促進考古成果轉化利用,服務文化強省戰略,為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作出山西新貢獻。”山西省考古學會理事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范文謙說。
創新機制
守護好三晉大地每一件文物
“這座關帝廟始建于宋代,明弘治五年第一次修復,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2007年村民集資維修了正殿,但畢竟資金能力有限,建筑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殘損……”長治市沁源縣文旅發展中心主任郭天紅面對交口鄉侯壁村關帝廟現狀痛心地說。
作為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大省,山西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有5萬余處,占“三普”登記文物總量的90%以上,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分布零散。
“所謂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全省5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低級別文物占據絕大多數。”山西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些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多暴露于室外環境,易受到風霜雨雪等自然氣候的侵蝕,如不及時加以保護必然造成不可逆轉的被動局面。
2022年底,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省財政廳聯合發布《關于利用政府一般債券全面加強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通知》,確保十年內全省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利用政府一般債券全面加強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政策的實施,為我們基層文物保護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我們武鄉縣積極行動,精心籌備項目15個,申請債券資金961萬元。”談及山西省一般債券支持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武鄉縣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中心主任杜煜深有感觸地說。
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安全方面,山西建立了線上線下聯動的安全機制,搭建文物安全數字化監管平臺,成立專門的安全巡檢團隊;在人才方面,繼續實施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招生工作,解決基層文物部門人才缺乏問題,2023年招生120人;在資金方面,投入文物保護專項經費5.3億余元,實施文物保護項目414項……全省文物保護狀況持續改善。
除此之外,山西從2023年起,每年單列20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開展“山西省古建筑彩塑壁畫搶救性數字化保護項目”,給正處在瀕危道路上的文物古跡、壁畫彩塑建好數字檔案,今年將對臨汾市、運城市的273處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數字信息保全記錄。
活化利用
考古現場變身館舍展廳
北齊壁畫博物館是全國首座原址建設的專題博物館,位于太原王家峰的徐顯秀墓址,室內保存著330余平方米壁畫,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時期壁畫墓,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余年來,徐顯秀墓雖實現原址保護,但出于恒溫恒濕封閉保護要求,觀眾一直無法進入墓室參觀。直到2023年12月,歷經3年籌備建設的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展廳內,徐顯秀墓正面北壁的“夫婦宴飲圖”被搬上互動投影墻,撥動琴弦,便可以與畫中樂伎共彈一曲。抬頭看,展廳上方以墓室的穹隆頂為創作元素,打造了一塊碩大的360度環屏,聲光電一體,忻州九原崗墓壁畫《升天圖》動了起來,狀如天馬、口食虎豹的駁,努睛露齒、持槌擊連鼓的雷公,赤身騎龍、倒水泛灑的雨師等,共同繪出一幅奇景。
在“元宇宙博物館”,戴上VR設備,轉動手柄,站在原地就能“逛”遍博物館,甚至可以像“抓娃娃”一樣拿起展柜里的文物,近距離觀賞。
遺址廳是博物館重頭戲。透過玻璃,墓道、過洞、甬道清晰可見。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VR眼鏡,控制手柄“前進”,觀眾可穿越到徐顯秀墓遺址中,一睹墓葬全貌——1400余年前北齊貴族的生活盡展眼前。
廣州游客章意涵趁著暑假來打卡,第一次來參觀的他大呼過癮:“北齊壁畫博物館確實與眾不同,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動’手‘動’腳,互動性、體驗感極強,特別有趣。”
“通過活化利用,讓更多人接觸到、看得懂文物,對其感興趣,從中汲取營養。”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館長王江說。
截至2023年底,我省共有備案博物館(紀念館)225座。全部博物館(紀念館)中,文物系統國有博物館128座,約占總數的56%。隨著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等一批博物館相繼建成開館,陶寺遺址博物館、長治市博物館(新館)即將開館,呂梁市博物館(舊館提升改造)、山陰縣長城博物館(新館)、夏縣西陰博物館、芮城壁畫博物館等各地新建博物館項目正在持續推進。
持續推進的還有吉縣柿子灘遺址、曲沃晉侯墓地等一大批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陸續出土的珍貴文物,不斷補充和豐富了全省館藏,一大批館藏文物也正在有序修復保護,如高平“開寶藏”修復項目、稷山“永樂南藏”等修復項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今,山西正在努力打通文物考古、研究、保護、闡釋、展示的新鏈條,讓越來越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滿足公眾的多元文化需求,讓三晉文化的魅力綻放得更加璀璨。
本報記者王荔
品味晉魂 感受塵封歷史
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史。山西簡稱“晉”,源于周代諸侯國——晉國。晉國,起始于唐叔虞封唐,終止于三家分晉,前后延續600余年,稱霸中原一個半世紀。
全國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晉國歷史文化風貌的專題類博物館——晉國博物館,位于曲沃縣曲村鎮,占地面積124000平方米,展廳面積8985平方米,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村—天馬遺址”興建,也是我省第一座遺址類專題博物館。
上世紀90年代,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曲村—天馬”一帶發現了晉侯墓地,從而揭開了我國晉文化考古的嶄新一頁。晉侯鳥尊正是出土于此,現收藏在山西博物院。
晉國博物館主體建筑為下沉式窯院風格,入口正中位置是名為“晉魂”的大型車馬站陣出征圖。國君居中,文武大臣分居左右,四匹戰馬揚蹄嘶鳴,背后三面旗幟有“三晉”之意,形象再現晉國馳騁春秋、爭霸中原的宏偉場景。
晉國博物館設有三個常規展覽:晉國歷史文化陳列通過晉侯墓地出土珍貴文物及相關的晉國文物,以物托史,展示了叔虞封唐、文侯勤王、文公稱霸、遷都新田、三家分晉等影響中國古代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曲村—天馬遺址發掘紀實展展示了三代考古人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晉侯墓地遺址陳列原址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晉侯及夫人墓葬還有氣勢恢宏的陪祀車馬坑。
晉侯穌鼎為晉國博物館的重要文物,其銘文中“穌”的字樣與《史記》中的記載相吻合,這成為考古學家研究晉侯墓地時代、排序的支點,以此為基準,最終晉侯世系確認,晉文化編年得以建立,彌補了史籍缺載的遺憾,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鎮館之寶“西周叔虞方鼎”造型古樸大方,直口、立耳、淺腹、平底、四柱足,鼎身飾以云雷紋襯底的獸面紋,線條流暢,富有動感,展現著青銅器時代的藝術魅力。叔虞方鼎出土時,破碎成數十塊,在專家的精心拼合和修復下,重現了昔日風采。內壁有長篇銘文,記載了周歷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舉行盛大祭典,并賞賜叔虞袞服、車、馬、三十朋貝等。叔虞稱頌王的美德,鑄鼎以志萬年不忘。叔虞方鼎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晉國始祖叔虞自作銅器,意義十分重大。
展廳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晉侯穌及夫人墓葬的陪葬坑,車坑共清理出來48輛車,分6排放置,有4種車型,幾乎囊括了西周時期所有的車輛類型。木頭消解,青銅剝蝕,車馬遺骸早已凝固在地下,但那一幕幕歷史場景猶如眼前。講解員胡雪菲介紹,晉國第七代國君晉獻侯穌陪葬車馬坑比秦始皇兵馬俑還要早606年,也是目前西周時期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在紀錄片《晉國風云》聲、光、影的享受中,人們仿佛穿越時空,來到3000年前金戈鐵馬、鼓角爭鳴的古晉國,沉浸式感受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本報記者郭玉琴
探索鹽湖 勾勒文明脈絡
初秋時節,在夏縣裴介鎮轅村南部廣袤的田野上,來自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的師生們正細致地清理著面前的灰坑遺跡。他們用雙手小心翼翼地拂去歲月的塵埃,試圖揭開古老歷史的神秘面紗。
轅村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遺存為主體的古代聚落遺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向南約4公里便是運城鹽湖。
百萬年前,山出海走,運城鹽湖形成;天日映成,潔白鹽層析出。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供給,是社會穩定的經濟基礎。幾千年來,圍繞著食鹽生產、管理、運銷等活動,鹽湖周邊形成了豐富的歷史遺跡。
轅村遺址是環鹽湖地區發現面積最大的一處核心聚落,多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吉林大學等單位多次在轅村遺址及周邊區域展開考古工作,揭示了仰韶文化早期至晚期的文化發展序列,為研究晉南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演變、消亡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資料。遺址所依鹽湖,對該遺址開展考古工作有助于探索史前先民與運城盆地自然環境的關系和對自然資源的改造利用;為探索鹽業生產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問題提供重要線索。
“這些帶著‘鹽味’的遺存,是先人留給后人探索文明起源的最寶貴的財富。”夏縣轅村遺址考古隊員介紹說,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玉石器和動物骨骼等,特別是長筒罐殘片較多,且這種器物不常見,初步推測長筒罐可能與儲存鹽有關,這為探索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進程中鹽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線索。在考古人眼中,遺址中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是文化的價值。
在鹽湖眾多考古遺存中,距離轅村遺址1公里外的師村遺址也曾取得過重要收獲。師村遺址包含仰韶早期、東周和宋金時期三個時期遺存,以仰韶早期遺存為主,是目前發現的運城盆地年代最早、距離鹽湖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遺址之一,面積約3.5萬平方米。師村遺址出土了豐富的仰韶早期遺物,年代為棗園文化晚期至東莊類型時期,早于西陰文化,填補了運城盆地腹地仰韶早期文化發現的空白。
“鹽湖周邊古代遺址眾多,這與鹽湖海量的鹽業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夏縣轅村新石器至夏商時期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介紹,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訴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探索未知,勾勒文脈,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正是考古工作者們所期待并為之努力的。
本報記者周明飛
漫步雄關 見證繼往開來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蒼茫的勾注山中,遠遠看去,雄踞于層巒疊嶂之間的雁門關樓,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其左右而出的長城猶如一條蜿蜒巨龍,于山巔飛舞。千年雁門關,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碰撞的親歷者,也是晉商篳路藍縷創造傳奇輝煌的見證者,更是接續發力保護長城文化遺產的受益者。
沿著青石板上兩道深凹的車轍,循著關山樓前陣陣催征的戰鼓,悠悠歲月一一眼前浮現。周穆王巡游登臨,霍去病北擊匈奴,昭君出塞,楊家將守關……戰爭時期作為戍邊守防的前沿陣地,激蕩著“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肅殺;和平時期則化身商賈往來的通衢要道,走出了“商埠經濟多門路,財源如水流代州”的繁華;抗日戰爭時期風云際會,這里則成為129師痛擊日寇的殺敵沙場,打出了“全師出雁塞,百戰運龍韜”的豪邁。穿越3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中華第一關”的雁門關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
漫步關城,客棧、商號、手工作坊錯落有致,門前的招牌酒旗迎風飄揚,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昔日的邊貿盛況。雁樓之上,游人如織,爭先擂響墻垛邊的戰鼓,親身感受別樣的關塞風情。雁塔之下,200多通詩文石碑林立,研學團隊駐足于此傾聽歷史的回響,感受戍邊軍士矢志報國的怦然心跳。凝眸遠處,山巔之上一座座風力發電塔徐徐轉動,與長城遙遙相望,描繪著古關隘追風逐日的發展新貌。
“雁門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防御體系的歷史遺存,更蘊藏著豐富的邊塞文化、長城文化、關隘文化,保護開發雁門關就是要讓更多人了解這里的英雄故事和歷史文脈。”代縣文旅局負責人介紹。
烽煙已然散盡,山河不改崢嶸。大型情景音樂舞蹈史詩《長城長》引領八方來客穿越時空,再現雁門古塞的鼓角爭鳴與刀光劍影;東方甄選團隊走進雁門關開啟直播,帶領數萬網友深入體味邊塞文化,半天時間點擊量即突破1100萬;“長城兩邊是故鄉”文化旅游季如期開啟,長城攝影展、作家忻州行、超級越野跑等近百項活動,讓無數游客被長城故事吸引而來……如今,長城文化與旅游體驗相融相通,古老的雁門關頻頻“出圈”,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做好長城保護,是為了能夠與未來更好相遇。
一批又一批長城守護者,上下同心合力譜寫新時代波瀾壯闊的長城保護忻州篇章。從全省首家頒布《忻州市長城保護條例》,到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的通知》等多部法規文件,將境內長城全部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聘請589名長城保護員開展長城日常巡查工作……作為我省長城分布最大的地市,忻州市不遺余力精心守護境內478.59公里長城遺存,推動長城文化綿延繁盛、歷久彌新。
王利強 薛志浩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