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萬物豐茂。汾河,猶如一條碧綠的玉帶蜿蜒流淌,兩岸山巒青翠,樹木蔥郁,流域內河湖水清岸綠,山間谷地景致宜人,一幅山清水秀、鳥鳴魚戲的大美畫卷鋪展開來。
5月17日,省級總河長簽發我省第2號總河長令——《關于持續深化河湖長制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的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幸福河湖建設。近年來,我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自覺將河湖治理保護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面推行深入實施河湖長制,創新河湖管護模式,夯實河湖管護基礎,有效筑牢了水生態治理防線,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省河湖治理進入到全面強化、標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新階段。
完善制度,“河湖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
炎炎夏日,從平定縣娘子關鎮坡底村旁流過的溫河水波蕩漾、清澈見底,河底色彩斑斕、圓潤光滑的鵝卵石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迷人的光暈。
“以前村民圖方便垃圾隨手倒河邊,那時的溫河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現在不一樣了,村民保護環境的意識越來越強,溫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坡底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高海柱和村民們見證了溫河的蛻變。
2018年,高海柱成了一名村級河長,每天巡河、護河成了他的習慣。“我的職責就是要看好山、護好水,還要依托好山好水發展康養產業,讓村民享受到生態紅利。”高海柱說。
河湖長制的實施為河流生態修復立起了一道保護網。2017年以來,我省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中央關于河湖長制工作決策部署,扎實開展河湖長制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起了由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雙總河長的省、市、縣、鄉、村的五級河湖長體系,保證了河湖長制從全面建立向全面見效的轉變。
為全面打通河湖長制“最后一公里”,我省還建立了“河湖長+河湖長助理+巡河湖員”的工作模式。日前,又出臺了《基層河湖長巡查工作指南》,進一步明確了縣、鄉、村級河湖長河湖巡查工作要求、巡查內容、問題處理、考核獎懲等內容,讓河湖巡查更具體。目前我省五級河湖長16528人,河湖長助理1058人,巡河湖員11036人。
桃河,陽泉的母親河。曾經,這里是天然的“垃圾場”,沿河村莊企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隨意傾倒,黑臭水體肆意排入,河流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為喚回水清岸秀,陽泉市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堅持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河道常態管護系統推進、持續發力,桃河水質連續兩年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現在的桃河兩岸美不勝收,用當地攝影愛好者路忠德的話就是“一條大河穿城過,太行山下白鷺飛”。
文峪河,汾河一級支流,流經交城、文水、汾陽、孝義4個縣市。從治理前的砂坑遍地、草木不生、滿目瘡痍的黑河、臭河、垃圾河到現在的水流清澈、水草搖曳、綠樹成蔭的綠色長廊,文化長廊,旅游長廊,當地的群眾最有發言權。家住文峪河邊西宜亭村的孟志亮高興地說:“以前河里盡是垃圾、雞糞,氣味難聞。現在多好啊,水清了,河凈了,景色也美了,這才像條河了。”
唐河是靈丘縣最大的河流,也是大清河的支流。正在推進中的唐河幸福河湖工程統籌沿河防洪排澇、灌溉供水、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并有機融合當地文化與景觀,形成唐河獨具特色的生態景觀風情帶、沿河生態綠道、堰壩和山水景觀,具有重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工程2018年12月25日正式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年底項目所有工程建設全部完工。
創新機制,部門聯動形成治水合力
盛夏時節,汾河介休段,河面波光粼粼,岸邊綠草如茵,水面上靈動的水鳥為一碧千里的汾河平添幾分生機與活力……“河長制實施以來,形成了河長負總責、部門齊上陣、社會全參與的治水模式,形成治水合力,有效解決了一大批影響河湖水質、環境和行洪安全的突出問題。尤其是河長、警長、檢察長‘三長治河’模式,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卻解決不了的問題。”介休市水利局局長杜曉云感慨地說。
磁窯河系汾河中游支流,經由介休市宋古鄉洪善村匯入汾河。介休市金磊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在磁窯河洪善村段河道內修建的廠房,影響著河道行洪安全,由于各種原因,直到2022年仍未被拆除。2022年5月,依托“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介休市檢察機關通過磋商程序,與行政機關形成合力,短短十余天就把違建全部拆除,騰退河岸土地2.3萬平方米。介休市檢察院副檢察長趙濤濤說:“在解決河道亂建問題中,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優勢,將社會矛盾化解融入到公益訴訟辦案工作中,通過釋法說理,將可能出現的社會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促進了問題的解決。”
河湖長制的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幾年來,我省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統籌協調各方力量,積極協調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協同共治,不斷提升水環境質量,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持續開展河湖治理保護專項行動,加強隨機監管、聯合監管、智慧監管、社會監管,常態化開展的河湖“清四亂”讓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先后建立的“河長+警長+檢察長”“河長+河長助理+河警長”等機制,進一步完善了“河湖長+”的組織體系。截至目前,全省共設河湖警長2689人,還結合實際設立民間河長、企業河長、黨員河長等,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管河護水。
今年50歲的王競是陽泉市一名民間巡河員。她告訴記者,2022年5月,陽泉市向全社會公開招募桃河1名民間河長和50名民間巡河員,她積極報名,最終成了全省首支民間巡河員志愿服務隊的一員。“我們會不定期組織巡河活動,主要是清理河道垃圾,很多人會帶著孩子參加巡河活動,從小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生活中我們也會隨時關注桃河,發現問題會及時上報。”王競說,“成為一名民間巡河員,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職責和擔當。我們當中有公務員、也有下崗工人,年齡從十幾歲到六十多歲,大家的出發點就是要保護好母親河,營造出人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陽泉市水利局河長制科科長李永幸說:“讓社會力量參與河流管理保護,是我們探索引導全民參與‘河長制’工作的創新,也是實現‘全民治水、全員行動’的具體行動,通過引導、示范、鼓勵和帶動,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護河、愛河、守河的行動中來。”
數字賦能,構建“智慧河湖”管理新模式
在祁縣烏馬河左墩——苗家堡村入昌源河口段,河道管護員郝晉楨正在巡查管護河流和清理河道垃圾,他的工作路線已實時傳送到祁縣智慧河湖管理平臺。“工作中,我如果發現往河道內傾倒垃圾、排污之類的問題,可以手機拍照,通過‘晉中智慧水利’App及時上報。”郝晉楨說。
同一時間,在祁縣水利局中控管理室的大屏幕上,郝晉楨的巡河軌跡顯示在了“祁縣智慧河長”頁面上。從“晉中市河長辦數字監控平臺”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晉中市111條河流、63座水庫、35座淤地壩、11處水文站點等基礎信息,河流、水庫劃界數據以及河流建設數據。
“我們開發了適用于河湖長制工作人員使用的移動化一張圖及OA(辦公自動化)等功能模塊,成功實現手機實時查看河流、水庫、事件信息、實時監控等數據。在推進河長制改革過程中,我們積極探索用數字化賦能河湖立體化監管有效路徑,通過建立河湖電子數據庫、開發水系一張圖、移動端App、終端識別等功能建設,實現了河湖立體化監管。”晉中市水利局河湖長制事務服務部部長劉健說。
河流管護存在線長、面廣的特點,結合工作實際,我省對河湖長制綜合管理平臺進行優化,基本實現了河道管理信息靜態展現、動態管理、常態跟蹤,初步構建了“智慧河湖”管理新模式。同時完善“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信息平臺+現場復核”的河湖立體監管體系,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信息化手段,完成了對省內主要河流全面巡查調查,掌握河湖現狀,為“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發源于太岳山脈孟山頭南麓的昌源河,屬汾河一級支流。祁縣重點從昌源河流域防洪安全、生態修復治理、深化河長制改革、水文化傳承保護、數字流域孿生建設、鄉村振興廊帶融合等方面著手,推進實施昌源河幸福河湖建設任務,努力實現河流系統治理、管護能力提升、流域經濟綠色發展的目標。
“昌源河數字孿生流域基礎平臺開發工作已基本完成,河流、水庫、水資源模型逐步有序導入與調試。我們正全力推進數字孿生流域AI防洪模型與水資源管理模塊開發,加快智慧河長平臺迭代升級,逐步提升昌源河流域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河流‘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逐步形成與幸福河湖相適應的現代化河湖管理體系。”祁縣水利局局長趙宏說。
如今,祁縣依托昌源河生態廊帶建設,沿河打造了“酥梨飄香水韻苗堡、三賢圣地和諧修善、康養福地詩意劉堡、貫中故里魅力河灣”等1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給當地群眾帶來了看得見的效益。城趙鎮修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段續斌告訴記者:“今年春天在我們鎮舉辦的‘梨花節’讓老百姓受益了,現在生態環境變好了,家門口有了好山好水,我們‘中國酥梨之鄉’的金字招牌的帶動力和影響力也擴大了。”
“下一步,我省將充分發揮河湖長制組織體系作用,充分調動發揮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示范引領,跟進保障,規范管理,全力打造能復制、可推廣的幸福河湖建設‘三晉樣板’。”省水利廳河湖長制工作處處長渠性英說。
本報記者康梅薌 范珍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