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添加劑突然走紅網絡。一勺三花淡奶,就能讓白水變濃湯,來點“科技與狠活兒”,一顆芝麻都沒有的芝麻醬便被端上餐桌。這類短視頻躥紅后,食品安全再度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甚至掀起一股萬物追求0添加的熱潮。
食品添加劑真的這么可怕嗎?
實則不然。作為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食品添加劑被應用到幾乎97%的日常食品中。甚至可以說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按照中國對食品添加劑管理范疇,目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有2300余種,按功能類別分為23個類別,其中,香料中的食品添加劑近1800多種。以豆腐為例,傳統做法用鹵水點豆腐,鹵水也能被叫做凝固劑,現在很多超市售賣的盒裝豆腐,不使用葡萄糖酸內酯就無法制作。
既然食品添加劑并非所謂的“洪水猛獸”,為何大家還會對它如此敏感?
其一,非法添加。許多食品安全事件都與食品添加劑掛鉤,諸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這是導致大家談“添加劑”色變的主要原因。然而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其實并非食品添加劑造成,而是一些不良商家使用“違法添加物”。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工業明膠等,都是非食用物質,并非國家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其二,過量添加。對于食品添加劑,我們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可以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質,然而部分商家為了追求利潤,超過范圍超過限量使用添加劑,為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其三,虛假宣傳。許多商家宣稱食品手工制作無添加,實則使用添加劑,損害了消費者與商家間建立起的消費信任。
我們應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劑?
隨著科技發展,食品添加劑早已成為了食品產業中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只看到過量和濫用帶來的后果,而忽略了食品添加劑對于生活幸福指數的提高。對于食品添加劑我們更應提高認知、理性看待,而不是人云亦云,看到任何食品都發表所謂的“科技與狠活”言論。作為消費者,我們應加強學習,提高鑒別能力。不必一味追求0添加,更不必妖魔化食品添加劑。作為經營者,則應誠信經營,樹立責任意識。萬不能“掛羊頭賣狗肉”,讓食品添加劑成為自己非法經營的“背鍋俠”。作為監管者,應完善法規,加強市場監督。同時鼓勵更多客觀專業的KOL和科普博主出現,為大眾解開關于食品添加劑的盲區與誤區。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