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如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發展集體經濟是重要保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如何“做大蛋糕”,又該如何“分好蛋糕”?讓我們走進汾陽賈家莊、長治振興村,看這些村如何變身美麗幸福村。
【賈家莊】探索共同富裕之路
呂梁山東麓,汾河水西畔。這里是《人說山西好風光》的發祥地;這里舉辦的呂梁文學季,延續了“山藥蛋派”鄉土文學的脈絡;賈樟柯在這里開設了種子影院,“86358”電影短片周從此成為青年電影人與華語電影短片展示交流的平臺;這里燈光璀璨的新春燈展,滿足了都市人回鄉過年的別樣情懷。這里,就是呂梁市汾陽市賈家莊。
新中國成立初期,賈家莊全村4000多畝耕地,有2800多畝都是濕澤鹽堿地。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賈家莊人意識到,靠單打獨斗無法改變現狀。上世紀50年代初,賈家莊人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辦起了汾陽第一個農業合作社。依靠集體經濟組織的力量,開始了長達23年的治水改堿,硬是把“春天返堿白茫茫,夏天雨澇水汪汪”的鹽堿地改成了高產穩產的良田。
70多年來,賈家莊的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不斷壯大。改革開放初期,賈家莊形成了“農”字號產業一條龍。1995年,舉全村之力興辦了最高年產達到50萬噸的水泥廠,實現了由農業經濟為主向工業經濟為主的轉變。進入新世紀,賈家莊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了村里的鐵廠、水泥廠、焦化廠等企業,構筑起了綠色農業、建材工業、玻璃制品、白酒釀制、文化旅游等產業。如今,當年一窮二白的小村子蝶變成了一個集體固定資產達10.2億元、人均純收入突破2.8萬元的幸福村。
賈家莊村黨委書記邢萬里說:“現在賈家莊實行集中供暖、天然氣免費入戶,每年村集體會拿出30萬元資助學校、獎勵好的老師,村里人享受著高品質的生活。村里的日間照料中心也是全免費,還有保健老師,有書畫棋牌室,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邢萬里表示,賈家莊發展經濟有3個階段:在改革開放之前是發展農業;改革開放之后,發展工業;新世紀以來,開始轉型三產融合。把賈樟柯引回來,建起了賈樟柯藝術中心,發展了餐飲業;和四川瀘州觀宇玻璃瓶廠合作了玻璃瓶項目;和深圳上市公司合作建設了包裝產業園,引進了為釀酒業配套的企業。
【振興村】全方位保障機制讓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過年領了大米、面、錢”“村里的旅游步行街有燈光秀”“我們家孫子上的是振興小學,很好很方便”……長治市振興村村民高興地說。
在振興村,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養老金,給村民們發放米面等新春福利,是20多年來的傳統。
20多年來,通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振興村不僅實現了村民就地入城、就地就業、就地入學、就地就醫、就地養老,還發展起了中藥材、核桃經濟林、油葵等種植業,以及教育培訓研學、鄉村旅游等多種產業。
長治市振興集團董事長丁亞光說:“我們村首先做到了就業均等,所有村里的青壯年都直接就地就業。因病因殘不能就業的,村里負責提供保障。第二個就是醫療保障,所有村里老百姓看病除了社保報銷之外,還有村里的二次報銷。第三個保障就是免費教育,所有村民的子女,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上大學,都不需要花錢。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都會發放養老金1200元,70歲以上的發放1500元。第四個保障就是社會福利,振興村的每個村民每年都會領到1500元。”
丁亞光介紹,以前村里的老百姓是分散開來的,振興村以企業帶頭,把老百姓分散開來的資源、分散開來的產業,進行歸類、打包,形成產品體系,村民到企業上班,個個都是老板,個個都是經營者,產生價值以后,大家按比例領取紅利。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穩定農業農村基本盤、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治理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意義重大。我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以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綜合改革,著力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健全新時代‘三農’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激發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活力”。
省社科院研究三部部長高劍峰說,這兩個村子在做大蛋糕方面,充分發揮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依托作用,和市場經濟嵌合得非常好,一二三產融合、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比別人快了一步,這就為未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力量。共同富裕體現在分配上,是通過大量公共服務平均化、均等化地“分好蛋糕”。
高劍峰表示,鄉村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立足自身資源和市場機遇,甚至要看整體的宏觀形勢。
在賈家莊和振興村的村級集體經濟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產業——鄉村休閑旅游和文化產業。那么,鄉村旅游要怎樣發展,才能有效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雅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趙志強介紹,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核心。隨著國家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在鋼筋水泥里長期生活的城市人希望在周末開著車去周邊看看。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等路徑把錢留在了鄉村,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農村的物流配送半徑和周末游的半徑基本一致,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把農產品再次賣給城市。所以說鄉村振興從產業興旺的角度來看是文旅先行。
因為鄉村村落分布比較分散,提供專項服務的人員偏少,不知道該怎樣服務好城市的消費者,所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就要擔當起這個角色。最需要做好三件事,“買菜”“做飯”“端盤子”。“買菜”就是通過各種方式營銷推廣我們的村落。“做飯”就是根據市場需求,做適合于城市人旅游體驗的綜合性產品。“端盤子”就是通過經營方式梳理出服務標準和流程,教給村民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
邢萬里表示,下一步要通過鄉村旅游,把賈家莊這個老品牌擦得更亮。丁亞光表示,振興村要打“差異化”牌,讓人們體驗城市體驗不到的東西,進一步延伸沉浸式休閑,比如旅游加康養、旅游加研學、旅游加教育等。
內容源自山西衛視“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透視”
記者王秀娟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