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棚打工,已經來了4個月了,每天能掙100元,現在我們的日子越過越舒心。”12月10日,在右玉縣威遠鎮康平村村北的日光節能溫室,75歲的康平村村民李丕發高興地告訴記者。
接著李丕發的話題,該村黨支部書記穆守華介紹起來:“我們村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集中安置移民村,2017年3月開工建設,2018年4月村民搬遷入住,共建成居民住宅100套,總建筑面積7369平方米,搬遷入住了范家堡、玉成莊等全鎮16個村的安置戶96戶207人。”
“如今,我每年的收入有1.2萬余元,今年兒子考上了山西醫科大,女兒上了職業高中,又住著75平方米、寬敞明亮的三間房,房里有衛生間、洗澡間,供著暖氣,通著上下水,日子過得美著哩。”村民劉明發說。移民新村建成后,加強了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起了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活動室、愛心超市等,特別是村里與縣城集中供熱管網連接,率先實現了集中供暖,建起了日處理300立方米的集中污水處理站,居民生活污水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
2018年,96戶207口人從全鎮16個村搬遷入住,靠什么生活?吃什么?喝什么?“我們一邊夯實村集體經濟基礎,一邊在特色產業上做文章,引導村民圍繞多元發展描繪小康藍圖。”穆守華說。
康平村依托地理優勢,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在村北興建了分布式光伏電站160kW,年收入9.5萬元。縣集中光伏電站每年還給村里光伏收益分紅10萬元。村里整合資金200萬元入股了附近的圖遠實業公司,實施資產收益扶貧,年收入12萬元。該村離縣城近,又緊傍右玉縣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村黨支部、村委會研究后,在村東最前面建起了農家樂,以每年10萬元租金承包給了縣里一家旅游公司,既推動了鄉村旅游,又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康平村還在特色農業上做文章,積極打造農業特色品牌、發展農村經濟。去年冬季,籌資250萬元,與鄰村劉家窯村共同投資400萬元,在村北建起了占地42畝的10座日光節能溫室,承包給了右玉縣沁香西口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種植草莓、油桃、時鮮蔬菜,建設采摘園,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果蔬為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
在日光節能溫室內,雖然室外寒氣逼人,但室內溫暖如春,草莓長勢喜人。右玉縣沁香西口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王瑞軍告訴記者:“我們種植了5個大棚,種了3棚草莓,2棚菠菜、香菜,過幾天再種一棚生菜、莜麥菜,我們的目標是興辦觀光采摘農業、發展優質高效的現代特色農業。”
“我是股骨頭壞死,妻子過世十多年,兩個孩子又在上學,家庭十分困難,去年,除了低保和小雜糧補貼款,村里還給我發放資產收益分配5400元,是村里資產收益分配最高的戶。”劉明發告訴記者。村集體經濟發展了,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基礎。村集體有了收入,每年將資產收益視住戶的家庭情況按基數進行收益分配,全村96戶村民都分配到了不等的收益,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有勞動能力和一定收入的農戶最低分配1200元,家庭特別貧困戶的收益分配就最高。”穆守華說。
“我承包了圖遠實業公司的小香蔥種植基地,去年承包了23畝,今年承包了18畝,主要是負責小香蔥的鋤、施肥、澆水、收割、分揀,年收割5茬,常年帶領康平村人干活,既給村里人找到了活干,村里老少又有了穩定的收入。”67歲的村民高占峰告訴記者。在保證村民基本收入的同時,村里還促進農民務工就業,通過設置道路維護、鄉村保潔、護林防火等公益崗位,安置村民18人,介紹49位村民到附近工業園區內的圖遠實業公司等企業務工,引導77人到日光節能溫室和縣城務工。2020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200元。
“我們多種舉措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村民還將土地流轉、實行退耕還林,移民新村的村民過上了生活富有、日子甜美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繼續努力奮斗,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穆守華說。
記者 馬占富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