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29日,清華大學黨委組織部、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組織部分教師和有意向到山西工作的學生,在太原和長治開展實踐調研活動。這些學子中,有一些是山西籍。徜徉在山西博物院、晉祠等地,當歷史的山西如畫卷一般在他們眼前徐徐展開,久別的游子內心升騰起滿滿的欣喜和自豪。
“快看,我就在這汾河邊上長大……我們從小都喝古城牛奶……咱們現在要去的晉祠,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乘車沿著濱河西路一路往南,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白佳喆一直在給同學介紹山西、介紹太原。在這位熱情爽朗的太原姑娘看來,“認識一個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歷史。當同學們了解了厚重的山西文化,一定會喜歡上它。”
清華大學教研院碩士研究生葛文博來自黑龍江大慶,在晉侯鳥尊、晉祠鐵人和圣母殿前駐足,他不斷地被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所吸引:“山西是一個很有文化底蘊的省份,如果可以來這里工作的話,我希望能從事有關文化保護或是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相關工作。”
長治,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秀美的山川,還是一片紅色沃土。盛夏時節,清華師生先后來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舊址王家峪紀念館、屯留抗大一分校、黎城縣黃崖洞兵工廠等地。“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和八路軍總部舊址王家峪紀念館等地的所聽所見所感,使身為黨員的我在思想、紀律、作風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清華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林佳鑫說道。
2019年開始,清華大學每年都會開展大規模的就業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就業選擇之前,到全國各地多走、多看、多感受。雖然是第一次來到太原,短短幾日的所見所聞,讓清華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職業發展中心主任張超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強大的內生動力。“山西擁有很好的區位優勢,如果每年能有相當比例的山西籍學生回到家鄉工作,亦會成為山西非常好的人才優勢。”
“水木清華,行健不息;錦繡山西,潛力無限!”在太原市迎澤賓館舉行的座談會上,畢業于太原成成中學的仇德昆在同學們面前“秀”了一把太原方言,引來了熱情的歡呼和熱烈的掌聲。“每次回到家鄉,都能看到這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每每這個時候,我都在想,建設山西,恰逢其時。”這位土生土長的太原小伙深情地說:“成成中學是一所具有紅色傳統的學校,黃土高原上厚重樸實的故土情懷、高中母校和清華大學又紅又專的人格鍛造,讓我立志回到山西、反哺家鄉,將個人志向和故土情懷緊密結合。我希望和山西一道,共同成長。”
如果說紅色的山西令清華學子們倍感光榮和親切,轉型的山西則帶給他們更多的驚喜。
對于離家很久的白佳喆來說,此次回鄉推翻了許多“刻板印象”。“我們不再非‘煤’不可,生物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大量新鮮‘血液’的注入,讓我感受到了山西轉型發展的決心。”參觀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后,她感受到山西對煤炭能源科技研發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視,也看到了山西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和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山西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清華學子一行聽取了山西焦煤、晉能控股、華陽新材、萬家寨水控4家企業的介紹。晉能控股組織部長李青安表示,省校合作為企業招才引才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我們在此基礎上也制定了一系列引才用才的優惠政策,涉及薪酬待遇、生活待遇等,幫我們能夠更好地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后郭效琛認為,當前山西正處在戰略重組、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期,需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作為土生土長的山西人,能夠回到家鄉發展,將個人的職業規劃與家鄉命運相關聯,是一份夙愿。我的專業是環境規劃與管理,我希望將所學貢獻于山西綠色發展,讓家鄉從資源型城市向綠色低碳型城市轉變。”她充滿信心地說,“恰逢山西省出臺如此力度的人才政策,我充分感受到了家鄉對人才的重視,希望能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目前我還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將于今年國慶節后回到家鄉,真正踐行對家鄉的一份承諾。”
幾天下來,通過實地考察山西綜改示范區以及各類企業、科研院所等,來自河南商丘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毛恩慧感受到轉型發展的理念正蓬勃地“跳躍”在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每個單位都在主動探索自己獨特的創新、轉型之路。她說,“山西充分發揮了資源要素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等比較優勢,我們深深感受到正值創新轉型發展歷史機遇期的山西,對新興產業和創新人才的重視。”
“騰飛三晉,助力有我”“引來金融活水,滋潤山西夢想”“祝愿山西轉型成功,快速發展,祝愿山西老百姓日子紅紅火火”……幾天的行程,每一位清華學子都收獲滿滿,臨行前,他們紛紛留下美好的祝愿。
本報記者曹婷婷 丁園 李志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