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全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暨鄉村振興推進大會召開。會議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開創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新局面。我省廣大干部群眾深受鼓舞,大家紛紛表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地位,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開創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新局面。
系統謀劃布局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書寫了減貧奇跡的精彩山西篇章,我們要繼承發揚脫貧攻堅中探索的經驗、錘煉的作風,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進仁表示,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邁進的歷史關口,我們要準確把握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個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要求,緊緊扭住產業振興這個根本,堅定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堅決扛牢穩糧保供責任,全力打好一產和種業“翻身仗”,做實做強“三大省級戰略”“五大平臺”,做優做大十大產業集群,創新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五大體系,以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現代化。
這幾天,省鄉村振興局的張臨陽忙得不可開交。全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暨鄉村振興推進大會的召開又給他增添了無盡動力。他高興地說:“城鄉融合發展要改變‘就城市論城市,就農村論農村’的傳統思路和做法,要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統一規劃、通盤考慮。”他認為,各地要結合實際,加快編制縣、鄉兩級空間布局規劃,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打通城鄉循環堵點,狠抓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順暢、公平交換,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
“作為這一偉大勝利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感到非常榮幸。自己獲得表彰,心情十分激動,這份榮譽既是鼓勵更是鞭策!”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安澤縣委書記廉海平說,“樓陽生書記的講話讓我倍感振奮,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埋頭苦干、更加努力作為。”
安澤縣是革命老區,生態環境優良,紅色資源豐富。“連翹藥茶、安澤優品、研學旅行”成為該縣百姓脫貧致富的主推手,走出了特色、取得了實效、創出了品牌。廉海平說,這次大會發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號召,安澤縣將嚴格履行工作職責,以沁河流域為鄉村振興主戰場,突出抓好產業振興、基礎建設、鄉村治理,全力讓沁河靚起來、兩岸火起來、百姓富起來。
加快社會化服務 構建“特”“優”新格局
“鄉村要振興,必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引領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5月27日,省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李固說,“圍繞帶動小農戶,提升新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能力,支持小農戶成長為家庭農場,支持合作社辦企業或成立聯合體,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圍繞服務小農戶,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質量,建設區域性全產業鏈服務中心,為廣大農戶提供多元化服務;圍繞提升小農戶,建立支持小農戶發展的政策體系,為小農戶創業就業、參與發展鄉村產業提供支持。”
古縣西莊村的智慧農業示范園,通過核桃品種改良、林下中藥材種植、花蜜養殖中蜂等途徑,實現了生產環節有機綠色、綜合效益明顯提升。古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云鵬說:“我們一直在全縣布局‘特’‘優’農業,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特色產業,牽頭成立臨汾市核桃全產業鏈開發聯合會,‘古岳古樹’商標成為全市核桃區域公共品牌,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家級核桃全產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提高了古縣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
天鎮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和我省深度貧困縣。在脫貧攻堅中,該縣探索出萬家樂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典型做法,得到了相關部門充分肯定。“作為一名從省扶貧辦轉崗到縣區任職的干部,要把握機遇、不辱使命,直面挑戰、不負重托。”天鎮縣副縣長周希泉說,下一步,我們要抓住天鎮縣被列入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機遇,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積極實施農業“特”“優”戰略、持續深化“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做好易地搬遷幫扶等工作,確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5月27日,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掛職左權縣的科技副縣長王勇,正在各村察看核桃樹的田間管理情況。他說:“左權縣注重科技在農業產業中的推廣和應用,突出科技園區的項目帶動、承載、示范引領,大力發展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科技支撐。下一步,將繼續加強‘校縣共建’科技戰略平臺建設,加大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力度,以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引導農業向綠色、優質、特色和品牌化發展,把中藥材、雜糧、水果蔬菜等產業做優做強,帶動群眾持續增收。”
激發發展活力 增強人民幸福感
脫貧攻堅以來,夏縣南大里鄉完成易地搬遷、完善基礎設施、推進鄉村旅游、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高標準打造“夏鮮”蔬菜產業園,5個貧困村順利退出、貧困群眾全部脫貧。
南大里鄉黨委書記秦晨林表示:“下一步,我們將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強農為導向,充分激發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推動農業由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整體推進‘夏鮮’蔬菜產業園高質量發展,在5年內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體,開發利用果老溝生態資源,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拓展農民致富渠道,爭當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榆社縣箕城鎮北馬會村曾經是一個集體經濟空殼村,在村黨支部書記張會平帶領下,走出一條以黨建為引領脫貧攻堅、以產業為依托富民增收、以創新為驅動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成為全面發展的先進村。2020年村集體收入達到80多萬元。
5月25日,張會平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他說:“要獲得群眾認可,黨員必須把發展重擔挑起來。我一上任,就注重培養高素質的村干部隊伍,在選、育、管、用上持續發力,從本村‘能人’中選拔先進分子進入領導班子,既從事村務管理,又進行經濟管理,讓他們成為管理村委事務和發展經濟的多面手。”
這幾年,沁水縣嘉峰鎮殷莊村王引梅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只有過年時才能買身新衣服,到現在季季換新衣服;從以往住的土坯房,到現在住的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新房;從過去出門時一天只有兩趟班車,到現在每10分鐘一趟的城際公交車,生活質量發生質的飛躍。
她一臉幸福地說:“家里、村里的變化大家都深有體會。作為村里的一名網格員,我會繼續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要圍繞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建言獻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好人大代表的作用。我相信我們村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王秀娟 趙建軍 李全宏 范珍 張麗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