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鵝毛大雪紛紛揚揚降落至雁北大地,靈丘縣平型關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中,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更顯莊嚴。大雪影響了參觀者的步伐,但仍有一些路過者,停下腳步,在這里重溫那場戰役,那段歷史。
平型關,因平型關大捷而聞名中外。在這里,八路軍出師抗日取得了第一個大勝仗;在這里,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取得了首戰大捷,讓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抗戰勝利從這里開始。
時間撥回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北京、天津、張家口相繼陷落,侵華日軍第五師團以及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繼續向西進犯,長驅直入。當年9月中旬,日軍占領陽原、蔚縣、廣靈、渾源、靈丘,攻取陽高、天鎮、大同、懷仁,直逼內長城一線,叫囂著“三月亡華”。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為參觀者講解
9月22日夜,日軍向平型關關口、杏洼梁、團城口等各點同時展開攻擊,平型關戰役正式展開。連續3日,日軍的進攻一波接著一波。飛機、大炮輪番轟炸,坦克、步兵持續沖擊。在日軍火力優勢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八路軍將士沖到溝底,和日軍混戰。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說,許多人以為八路軍將士利用地形優勢打了一個漂亮的圍殲戰,實際上地形優勢只在戰斗的初級階段存在,“之后被圍困在溝底的日軍馬上反應過來,利用被打癱的汽車或者溝底的地形地物進行反撲,當時敵軍的6架飛機也前來助陣。”毛春桃說,八路軍將士發揮了在紅軍時期煉就的特長,沖到溝底和敵軍展開了刺刀見紅的肉搏戰,“我們之所以取得這次勝利,更多靠的是八路軍將士不畏強敵,敢于勝利,敢于亮劍的精神。”
雪后平型關雕塑群,更顯壯麗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與此同時,有力地聲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參觀者孔先生感嘆道:“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來了解這場戰斗,繼承發揚革命先烈的精神。”
毛春桃介紹,從2008年至今,前往平型關大捷遺址參觀的游客平均每年都在60萬人以上。毛春桃和她的同事們,也將繼續采訪戰爭經歷者的后代,不斷豐富館藏檔案,不斷對歷史事件進行考證,不斷將平型關大捷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
離別時,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內播放著《八路軍軍歌》,“巍巍長白山,滔滔鴨綠江,誓復失地逐強梁。爭民族獨立,求人類解放……”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