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蓮(中)和學員們一起交流家政服務技能。
俞賀楠(左)把鵝苗送到貧困群眾手中。
常明昌(右二)在地頭和群眾一起分享香菇豐收的喜悅。
省扶貧辦扶貧移民處一班人共同探討易地扶貧搬遷實施計劃。
編者按
在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我省3名個人、1個單位受到表彰。其中馬金蓮獲脫貧攻堅奮進獎、俞賀楠獲脫貧攻堅貢獻獎、常明昌獲脫貧攻堅創新獎,省扶貧辦扶貧移民處獲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另外,馬金蓮、常明昌作為獲獎代表參加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為我省贏得了榮譽。
用身邊的榜樣引領身邊人,最具說服力。我省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甘于奉獻傾情付出的情懷讓人感動,勇于擔當積極作為的精神催人奮進。本報今日刊登獲獎者和獲獎單位脫貧攻堅的事跡,旨在營造學先進、趕先進、成先進的社會氛圍,激發全省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和內在活力,以昂揚的斗志、飽滿的熱情,堅定信心、合力攻堅,確保完成決戰完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人創業托起眾人夢想
奮進獎
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金蓮
馬金蓮的改變是從一場“呂梁山護工”先進事跡巡演報告會開始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50歲的大姐,一個月工資竟然8800元,當時我就想,別人能行我為什么不可以?”10月20日,參加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的馬金蓮對記者說,“以前是聽別人的報告,鼓起了我自主創業的信心,現在我要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分享給大家,讓更多的姐妹們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
馬金蓮今年35歲,原本是柳林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家里姊妹多,父母體弱多病。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作為長女的馬金蓮早早就輟學外出打工,婚后賣過服裝、開過旅店,卻因經營不善而虧本。2016年,她聽說呂梁市開展“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工作,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呂梁山護工”的培訓,隨后被北京愛儂家政公司錄取。
馬金蓮笑著說,剛開始她丈夫不同意她干護工這行,認為當護工是個伺候人的營生,干別的也能掙到錢,何必跑到外面去受苦。最終,在她的勸說下,丈夫不但支持她干護工這個職業,還積極報名參加了護工護理培訓班,后來在北京好康家政公司工作,月收入達5000余元。
“家政服務業是朝陽產業、健康產業,符合咱們呂梁人的忠誠勤勞本分的性格特征,切合農村婦女的就業特點。”“呂梁山護工”就業指導組的韓思九有感而發,“現在,一個家政服務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大概4萬元左右。一位婦女就業,全家立馬脫貧。”
在北京半年的工作實踐中,馬金蓮漸漸認識到,要想帶領更多的“呂梁山護工”實現就業,實現自己更大的夢想和人生價值,必須創辦屬于自己的家政公司。
2017年1月,她拿出家里人在北京務工收入的12.4萬元,自己貸款5萬元正式注冊創辦了自己的家政公司——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公司與北京理工大學達成長期合作協議,設立了“呂梁山護工”北京理工大學就業服務站,為“呂梁山護工”走進北京就業建立了服務平臺。2018年4月份,馬金蓮幾經輾轉在山東省東營市對接了幾家醫院,首批順利輸送12名護工,將“呂梁山護工”品牌成功打入齊魯大地。
2018年8月,她又在家鄉柳林投資80余萬元創辦柳林縣懿星職業培訓學校。目前,累計培訓各類學員2000余人,幫助1700余人就業,月薪平均在4000元以上,帶動280余戶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
“從事家政職業,使我們這些長期居家的‘三轉’婆姨收獲的不僅僅是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也收獲了一份獲得感,更重要的是通過付出勞動得到了價值認可。”馬金蓮充滿信心地說,“走出大山,實現夢想,我不僅自己要改變命運,還要帶領更多的‘呂梁山護工’實現就業,闖出一片新天地。”
用心用情用力真幫扶
貢獻獎
大同市天鎮縣趙家溝鄉薛牛坊村第一書記 俞賀楠
在天鎮縣流傳著這樣一個感人故事:人社部派駐大同市天鎮縣薛牛坊村的第一書記俞賀楠,舍小家、為大家,“帶著爹媽下鄉扶貧”,用心用情用力幫扶。短短兩年時間,薛牛坊村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至0.47%,實現整村脫貧。
俞賀楠是人社部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員。2018年9月,主動請纓到山西省深度貧困縣天鎮縣趙家溝鄉薛牛坊村擔任第一書記。
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俞賀楠發現村里很多婦女都有手工縫衣的技能,他多次到北京、河北等地對接服裝、毛絨玩具等加工企業,向人社部駐天鎮扶貧工作隊爭取到15萬元幫扶資金,在村里建立起了“人社扶貧車間”。通過嚴格的培訓,車間吸納村里有縫紉技能的20余位婦女就近就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全家脫貧”。
貧困戶汪慧玉高興地對記者說:“去年,我在扶貧車間打工3個多月掙了3600元,今年又在紫玉山莊服裝廠加工服裝,每天能掙到30多元。”
俞賀楠起早貪黑為脫貧事業奔波,體力透支嚴重。去年9月,在扶貧工作中,不慎摔倒扭傷腳踝,韌帶斷裂,當時不知情的他,仍然拄著拐杖繼續工作,落下嚴重傷病,不得不進京手術治療。手術不長時間,他牽掛村里的事情,堅持出院,拄著雙拐回村,繼續奮戰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一線。
正在這時,他的母親確診為肺癌,父親患有腦梗塞,生活不能自理,4歲的兒子需要妻子照顧,這給作為獨生子的俞賀楠出了一道難題。但他的“解題方式”感天動地,直接帶病重父母駐村,這樣就可以做到孝老和幫扶“兩不誤”。
幫助群眾調運脫毒種薯7500公斤,種植400畝;引進產蛋率高的雞苗、鵝苗1960只;籌建了“人社扶貧車間”,為在村的20多位婦女培訓縫紉機操作技能,加工服裝和毛絨玩具等;建起300千瓦光伏電站,年收益49萬元;籌建了“人社定點扶貧驛站”,注冊了“薛牛坊紫玉山莊”商標;通過人社部勞科院定點采購、直播帶貨等方式,幫助群眾推銷農副產品75萬元;完成危房改造135戶322人……
駐村扶貧兩年多,俞賀楠結合薛牛坊村特點、發揮人社部門特長、作出了人社扶貧工作的特色,重點圍繞如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在黨建引領、扶貧車間、消費扶貧、扶志超市、產業扶貧等方面積極創新實踐,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親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用薛牛坊村返鄉創業青年、入黨積極分子薛占軍的話來說就是:“物質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豐富了,村容環境變美了,回村創業大有可為。”
科技撬動脫貧大產業
創新獎
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常明昌
在我省的貧困地區活躍著一位食用菌專家,在全省40多個縣區開展科技扶貧,選育優良品種300多個,在我省多地推廣香菇、木耳、白靈菇、繡球菌、杏鮑菇、靈芝、猴頭、北冬蟲夏草等,實現經濟效益36億元以上。這位專家就是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省食用菌協會會長常明昌。
從1992年起,常明昌開始鉆研食用菌栽培技術,近30年來,他先后發表論文216篇,培育了晉靈芝1號和晉猴頭96號2個新品種;率領團隊完成省食用菌產業相關技術標準19項;他主持完成的7項重大科技成果中,有3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只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樣的技術才充滿活力。”常明昌一直在破解這道難題,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1999年,在貧困縣安澤縣蹲點扶貧,他發現這里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林地資源非常適合種植香菇。在常明昌的指導下,過去用來燒火的枝條、木屑、玉米芯、秸稈,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財源”。兩年時間,安澤縣增收4000多萬元。常明昌就此開啟了食用菌產業扶貧之路。
“人家一個占地4畝的工廠化生產車間,和我省占地120畝、60個大棚的產量和效益相當。”2000年,常明昌到福建考察食用菌現代化基地時十分震撼。他發現先進的技術能精準控制生長要素,擺脫傳統食用菌栽培受到氣候條件的束縛,能實現全年生產。
2002年,冒著傾家蕩產的風險,常明昌籌資千萬元,終于建成了我省第一個現代化食用菌工廠化車間。從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庭院技術模式,到農業產業化技術模式,再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模式,從此我省食用菌產業從技術到規模都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
廣靈縣曾是我省的深度貧困縣,從2010年開始,常明昌受聘擔任該縣食用菌產業總顧問,縣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食用菌生產從來沒有斷線,而且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現在食用菌年產量2萬噸,帶動50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戶均年增收上萬元,成為“中國食用菌優秀主產基地縣”。
近30年來,常明昌和他的團隊足跡遍及我省貧困地區,在呂梁、大同、臨汾等7市大面積推廣食用菌栽培,幫扶了200多家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幫助40多個貧困縣的群眾致富增收。
2020年他又擔任了中陽縣食用菌產業總顧問,在省委統戰部的幫扶下,建成了年產1600多萬袋的山西最大的現代化黑木耳產業基地,創立了黃土高原夏栽木耳新模式,并成功舉辦了第五屆全國木耳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暨“小木耳、大產業”學習研討會。
立德樹人為根本,強農興農為己任。常明昌表示將一如既往,率領他的食用菌團隊,用小蘑菇撐起大產業,在鄉村振興大業中再立新功!
攻堅克難啃下搬遷硬骨頭
組織創新獎
山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扶貧移民處
“感謝黨,感謝政府,拿到產權大紅本,這樣俺們就住得更踏實了!”10月19日,手捧嶄新的不動產權登記證書,現住臨縣晉泰小區的青涼寺鄉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高乃全激動地說。省扶貧辦扶貧移民處處長姜曉武介紹,眼下,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入拆除、復墾、頒證階段,各項工作已取得決定性成就,走在全國前列。
山西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省份。全省貧困村多、小、散,特別是深度貧困村生產落后、生活貧困、生態脆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薄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省扶貧辦扶貧移民處創新辦法思路,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國務院2017年、2018年、2019年連續3年通報表彰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省扶貧辦三次在全國易地搬遷推進會上交流經驗。
5年來,按照省總負責、市縣抓落實的基本要求,領導小組找準工作定位,厘清工作思路,形成“頂層設計—政策解讀—觀摩交流—督導檢查—問題整改—典型推動—總結收官”工作模式。省扶貧辦扶貧移民處先后起草了《山西省“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度貧困自然村整體搬遷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37份,蹚出了精準識別對象、新區安置配套、產業就業保障、社區治理跟進、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整治“六環聯動”閉環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的山西路徑。
聚焦深度貧困,破解7個難題,實施整村搬遷。整村搬遷是解決深度貧困的有效辦法,統籌解決“人錢地房樹村穩”的問題。省扶貧辦扶貧移民處的工作人員連續2個多月先后6次深入呂梁、忻州、大同3個整村搬遷任務最重的市,足跡踏遍天鎮、保德等20個縣260多個偏遠山村,行程超過2萬公里,傾心聽取基層干部群眾意見建議,緊盯7個問題尋找破解辦法,最終使得問題得以破解。
突出精準方略,按照農戶申請、民主評議、逐級公示、層層審核原則,逐村逐戶逐人核準搬遷對象,破解了“人”的難題;突出統籌整合,把各部門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在一起,降低建設成本,緩解貧困群眾搬遷壓力,破解了“錢”的難題;突出權益保障,遷出村全面落實退耕還林、荒山綠化、光伏項目和土地復墾增減掛鉤交易政策,破解了“地”的難題;突出住新拆舊,尊重群眾意愿確定搬遷方式,逐戶簽訂搬遷安置和舊房拆除雙簽協議,破解了“房”的難題;突出人進林退,將拆除土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復墾復綠,將遷出村原有林地確權到戶,破解了“樹”的難題;突出依法撤并,對搬遷村就近并、重新組、自然銷,在安置區探索實行社區化管理,破解了“村”的難題;突出脫貧保障,確保搬遷后貧困戶政策補貼保持不變、合法權益保持不變、社會保障保持不變、轉移支付政策和渠道保持不變、享有的脫貧攻堅各項支持政策保持不變,破解了“穩”的難題。
省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張玉宏說:“目前,我省已圓滿完成易地搬遷36.2萬貧困人口、11萬同步搬遷人口和335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整體搬遷任務,實現貧困群眾‘安得廣廈千萬間’百年夙愿。”
本版策劃:康梅薌
本版文圖:李全宏
本版責編:高瑞敏
版式:劉鐵軍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