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統籌生態生計,協調增綠增收,把建設綠水青山的過程變成群眾增收脫貧的過程——
生態建設,是一場持久戰;脫貧攻堅,是一場攻堅戰。如何互促共贏,是一道時代考題。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生態生計,協調增綠增收,在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兩個攻堅戰,走出了一條生態脫貧互促雙贏的路子。
“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要把脫貧攻堅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這既是脫貧攻堅的好路子,也是生態建設的好路子?!边@是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交給我省的重要使命。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習近平總書記今年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指引我省綠色發展新方向。
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理念
——統籌治山治水,協調增綠增收,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個攻堅戰”
我省貧困集中區域和生態脆弱區域高度重合。長期以來,二者相互交織、互為因果。
既要生態治理又要脫貧攻堅,這道必答題怎么解?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省委省政府緊扣省情貧情,創造性地將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相結合,探索“一個戰場”打贏“兩個攻堅戰”的重大戰略。
新思路需要新舉措。相關職能部門強化頂層設計、細化政策舉措、項目優先布局、資金重點傾斜、深化督導服務,全面推進生態扶貧落地生根;各市謀長遠之策,尋固本之舉。
呂梁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生態脆弱區。兩個戰場,都是硬仗。
重壓之下,呂梁市創新機制,通過組建造林專業合作社,吸收60%以上貧困群眾參與,通過變招標為議標的方式,將造林任務安排給合作社,讓貧困群眾在造林綠化的過程中增收致富,有效串聯起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兩個戰場。
探索生態扶貧,嵐縣是呂梁的先行者。6月的嵐縣,層層梁峁上,片片翠綠。這是大山的色彩,更是生機與希望。
在界河口鎮會里村群眾眼里,馬蘭柱是個“綠化高手”。2016年,他第一個“吃螃蟹”,組建了“林得財”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當年,合作社承接購買式造林1500畝,社員人均增收5000多元;自己干,政策幫,這幾年合作社茁壯成長,業務拓展、效益多元。
回眸過往,馬蘭柱感慨萬千。他說,以前種樹都是工程隊干的,找的是體力好的后生們,歲數大的沒人雇。造林專業合作社搭建起群眾參與生態治理、獲取勞務收益的平臺?!澳憧矗F在我們這兒是山綠了,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一花引來百花香。目前,全省58個貧困縣組建造林專業合作社3378個,吸納貧困社員7萬余人,累計3年完成造林820多萬畝,獲取勞務收入11.25億元。
2018年11月,國家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在全國推廣山西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的脫貧模式,“山西經驗”變為了“全國路徑”。
治山治水、治窮致富。在治理水土流失上,我省通過坡耕地改造、建設淤地壩、治灘整地等方式,提生態顏值,壯脫貧筋骨。
右玉是“右玉精神”的發源地,是“兩山”理論的實踐地。這里曾是一片荒蕪的不毛之地,黃沙漫天。如今,打好“生態牌”的右玉已是塞上綠洲。
李云生算是當地的水保大戶。17年來,他引水上山、植樹造林、修田造地,投入近600萬元。“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17年后,山上層巒疊翠,山下林草豐茂,成為市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在右玉縣水利局局長李永亮看來,水土流失治理“鎖”住了這里的山和水,讓綠水青山成為廣大群眾的“幸??可健? “厚植生態底色,做足脫貧成色?!笔》鲐氜k主任劉志杰說,實施生態扶貧是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也是攻堅深度貧困的有效路徑。創新生態扶貧機制,使貧困群眾真正成為參與主體、受益主體,讓他們嘗到了甜頭、增強了勁頭。
打造項目聯動興林增收的新模式
——構建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條,讓生態產業成為脫貧新業態、增收新渠道
推動生態扶貧,關鍵是創新“增綠”變“增收”的有效機制。通過3年的實踐,生態與脫貧的“雙贏”局面已生動呈現出來。統計顯示,生態扶貧惠及52萬貧困人口,增收10多億元。
可喜數字的背后,是一項項落地有聲的具體行動。
退耕還林獎補、荒山綠化務工、森林管護就業、經濟林增值提效和特色林產業增收“五大項目”,在治山治水過程中全方位提升貧困群眾的政策性收入、勞務收入和資產性收入。
森林管護就業讓貧困戶掙薪金。
48歲的閆晉軍,曾是婁煩縣婁煩鎮范家村的貧困戶,為了生活東奔西走。
如何甩掉“窮帽子”?閆晉軍是愁在眼里,急在心里。2016年底,經過自愿報名、村委會推薦、鎮政府考核面試,閆晉軍成了一名護林員,每年可收入1萬元。
每天一早,閆晉軍戴上紅袖標,背上干糧,開始巡山護林。春季氣候干燥,檢查野外亂用火情況是他的重點工作。
在閆晉軍心里,護林員不僅守望著一片片的綠色,保衛著一方生態,也守護著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待。他說,在家門口當護林員,賺錢顧家兩不誤,自己很珍惜這份工作!
一人護林、全家脫貧。58個貧困縣聘用3.08萬貧困護林員,年均工資7000多元。
特色林產業鋪就脫貧綠色路。
安澤擁有豐富野生連翹資源。進入4月,連翹花競相怒放,群山盡染、遍地金黃。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當地的策略是在“連翹花”上做延伸,在“連翹葉”上求突破,在“連翹果”上深挖掘,讓小連翹“撬”出大產業。目前已開發連翹茗茶、連翹食品等一系列產品。村民們戲稱,家有連翹樹,不愁兒媳婦!
在冀氏鎮馬寨村,只要有空,60歲的張天柱就到山上查看連翹長勢。今年3月,山西藥茶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發布,這讓老張滿懷憧憬。去年,他靠采連翹葉收入近2萬元。
懂“綠”護“綠”用好“綠”。在我省一大批鄉村利用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資源,發展林下種養、康養旅游等生態產業,讓每一片林地變為群眾的“綠色銀行”。
壺關縣橋上鄉大河村,深處太行峽谷,溪流相匯,綠野交織,森林覆蓋率高。
綠色吸引力,脫貧新動力。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大河村聚焦發展鄉村旅游。目前,全村有農家樂123家,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帶動周邊千余人吃上“旅游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當地旅游還未徹底恢復?!白o好綠水青山,就是護好了‘金飯碗’。這幾年,鄉村美了、游客多了,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呢!”面對未來,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周信心滿滿。
探索群眾參與激發活力的新機制
——瞄準難點堵點,深化改革創新,使貧困群眾成為生態建設的參與者、受益者
組建造林專業合作社,是我省創新生態扶貧機制的一大創舉,讓靠山吃不了山的市縣有了新抓手,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打開了新通道。
作為一種新的扶貧理念與手段,生態脫貧還有諸多潛力可挖。
挖掘潛力靠什么?靠改革、靠創新。
實踐中,我省在林權制度改革、市場化造林、資產性收益、盤活資源等領域,大膽改革、主動創新,把貧困戶最大程度組織到生態產業發展過程中,充分釋放生態扶貧帶來的強勁活力。
素有“三川十塬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之稱的大寧,生態脆弱和貧困高發在這里疊加。
尋求突圍的大寧,通過實施購買式造林,讓群眾在興林增綠中脫貧致富。2016年以來,全縣完成購買式造林21.67萬畝,群眾獲得勞務收入6573萬元。
伴隨“購買式造林”帶來的“雙收益”,大寧又試水將“購買式造林”模式拓展到鄉村建設領域??h委書記王金龍表示,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推動改革不斷深化、升華,讓群眾享受更多生態扶貧疊加“紅利”。
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林業,探索小農戶和現代林業有機銜接機制是大寧改革的一個方向,主要依托培育林業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培育發展花卉產業基地“兩條”路徑。兩年來,已累計為1658戶、4569口貧困人口資產性收益分紅411.41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7個。
路子對了,機制活了,生態扶貧效應頻頻釋放。
石樓,東依呂梁山,西瀕黃河水;溝壑、黃土、荒涼曾是這里的容顏。如今這里借勢生態扶貧戰略,激活綠色力量,托起增收希望。
“黨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是該縣的創新探索,被譽為“呂梁造林合作社的升級版”,特點是“資源共享、生產互助、利益共沾”。目前全縣5萬多貧困人口從中獲益。
在義牒鎮褚家峪村,村里的合作社完成了3000畝春季荒山造林后,又承擔起了鄉村綠化工程。技術員張海峰說,“黨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由過去的單一造林正在向造林、管護、經營一體化方向發展,最大程度地讓老百姓獲得長遠利益。
“通過支部引領,匯聚了群眾的脫貧信心,鼓起了群眾的致富干勁,實現了集體經濟與群眾增收的雙豐收?!瘪壹矣宓谝粫浉唢w說,眼下,村里正在探索“黨支部+”向其他領域拓展。
“生態扶貧項目是我省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省決戰完勝脫貧攻堅的一個特色品牌?!笔×植菥志珠L張云龍表示,山西生態歷史欠賬較多、趕考補考的任務艱巨,林草部門將凝聚綠化、彩化、財化同步發展合力,為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實現鄉村振興貢獻林草力量。
走生態扶貧之路,繪綠色美好畫卷。期待我省在綠色發展這條路上,錦上添花、再繪藍圖!
本報記者趙建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