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太原7月31日電(李新苗)當前,國內一二線城市發展已步入“存量時代”。在31日召開的“城市更新的太原樣本”報告發布暨研討會上,業內專家指出,我國城鎮化進入到追求品質提升和美好生活的新階段,以城市更新重塑城市功能形態和治理格局,是存量時代城市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與過去城市建設中的“攤大餅”“大拆大建”不同,城市更新是對城市內已建成區域空間形態和功能進行改善。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當前,城市區域從“單中心”到“多中心”變化,城市更新不單單是改變城市的面貌,而是要探索不同區域城市的功能定位。因此,城市更新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以人為中心,以理想城市為建設目標,實現生態、智慧、人文三者互動。
從各地實踐來看,以提升城市功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主 要內容的城市更新,已成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太原為例,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太原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舊廠房土地盤活、城市管理提質等方面工作,城市功能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提升和改善。
據太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調研員汪艷介紹,太原市老舊小區改造任務較重。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3230個,涉及1.4萬棟樓房、46萬戶居民。針對老舊小區配套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缺失的問題,太原市將老舊小區改造與開展文明城市創建相結合,重點進行了道路整治、道路綠化、小區車輛停放等基礎設施改造,環境提升整治、品質提升等三方面改造,提高了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
近年來,太原確定了“南移西進、北展東擴”的城市空間發展總體思路,并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大力推動片區建設”的發展思路。根據相關城市空間規劃,太原將推動晉陽湖地區、高鐵南站地區,漪汾、長風、三給等城市副中心建設。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博指出,太原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就是在保留老城原有的歷史文化積淀的同時,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環境與氛圍。下一步建議堅持頂層設計引領,借鑒先進經驗,實現太原城市更新的高質量發展。
城市更新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引導,也離不開市場主體的積極協作。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碧桂園、保利、辰興等房地產開發企業也瞄準存量市場機遇,積極參與城市更新項目。
碧桂園太原北部片區執行總裁陳滿元認為,在城市更新發展中,住宅、商業、教育、醫療、辦公、產業等各項功能分區發揮著城市肌理的作用,這對城市運營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參與城市更新的開發商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全產業鏈運營經驗和深度資源整合能力。
以三給片區為例,碧桂園發揮企業在規劃、設計、建設、物管、教育、商業等全產業鏈運營優勢,完善城市綜合生活服務設施,助力三給片區生態、綠色、功能齊全的城市副中心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對城市建筑的重新設計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杜艷哲認為,在城市更新中,建筑設計要遵循經濟、安全的原則,從使用者需求出發,與城市規劃、環境相協調,體現本土文化特色,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環境。
據悉,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組成聯合課題組,以城市更新為研究主題進行了持續跟蹤研究。課題將重點梳理國內外城市在更新發展中的先進做法,總結其可供借鑒的經驗,探索未來城市形態和社會治理格局。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