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7月31日訊(記者 李飛飛)今日,《山西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草案)》提交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審議。這意味著,我省將通過立法,規范扶貧工作的精準識別、幫扶、退出等全過程,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制度化、法治化水平。
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條例(草案)》明確了農村扶貧開發的范圍,其中包括:符合國家和省農村扶貧標準的貧困戶;國家和省確定的貧困村;國家和省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國家確定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在對扶貧對象的識別中,《條例(草案)》提出,應當堅持客觀公正、程序規范、民主評議、嚴格評估、群眾認可的原則。貧困戶由農戶申請或者由村組推薦,經村民代表大會評議、村民委員會核實公示、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公示,每次公示時間不少于7日,并由縣級人民政府扶貧開發主管部門審定,審定結果在貧困戶所在行政村公告。《條例(草案)》提出,扶貧對象要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管理。達到脫貧標準的按程序退出,返貧戶按程序納入。同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關部門在編制行業發展規劃時,應當與農村扶貧開發規劃相銜接,在資金安排、項目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對貧困地區優先扶持,重點傾斜。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李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