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墾工礦存量建設用地 減輕建設占用耕地壓力
本報訊(記者 劉宇)面對保障發展與保護紅線的“兩難”局面,我省創新用地機制,形成了資源型省份特色的土地管理模式,緩解了全省用地壓力。11月23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聽取了全省土地管理工作情況報告。
“十二五”以來,省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圍繞保障發展,努力拓展用地空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根據我省“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經測算,全省建設用地需求150萬畝,每年30萬畝,國家規劃分配我省用地計劃只有90萬畝左右,用地缺口超過60萬畝。同時,工業化、城鎮化擠占了大量耕地,保護耕地6075萬畝紅線任務非常艱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土地管理工作,一方面,爭取到了10萬畝追加用地計劃;另一方面,爭取到了國土資源部的重大政策支持。2010年,省政府與國土資源部簽署了《創新礦業用地管理機制合作協議》,結合綜改試驗區建設,在全省實施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礦業用地整合利用、露天采礦用地改革、統籌全省耕地占補平衡、節約集約用地、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再利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評估修編等十項用地新機制。
據了解,這些用地新政策針對性、實用性強,核心思路是“復墾工礦存量建設用地,減輕建設占用耕地壓力,優化土地利用格局”。有的盤活存量土地,緩減用地壓力;有的規范用地標準,推進節約用地;有的評估修改規劃,釋放用地空間。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主要用于保障縣域經濟發展用地,共下達周轉指標14.1萬畝;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主要用于保障市、縣重點項目用地,共盤活土地1.75萬畝;礦業存量用地整合利用主要用于保障兼并重組煤礦企業升級改造用地,共保障用地5.72萬畝;露天采礦用地改革主要用于露天煤礦企業發展用地,共節約規劃指標、提供用地22萬畝;處置閑置土地69宗0.4萬畝。據統計,十項用地新機制提供用地43.57萬畝,既緩減了全省用地壓力,又創新了用地管理,形成了我省具有資源型省份特色的土地管理經驗。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