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紅高粱》劇照。
晉劇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曾涌現出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程玉英、王愛愛、田桂蘭、謝濤等杰出的晉劇表演藝術家
▲閱讀提示
晉劇《紅高粱》京城熱演,被稱作特有的“紅高粱”效應引發諸多思考,也為我省龍頭劇種晉劇雄風重振報出春的消息。一臺山西梆子緣何深受京城戲迷的熱捧?一部地方院團的新創劇目緣何深受文化部領導和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作為戲曲大省的龍頭劇種,晉劇與時代同行,推陳出新,又有哪些亮點?
10月23日、24日晚,我省優秀新創舞臺劇晉京展演活動進入高潮,省晉劇院最新創排的晉劇《紅高粱》在北京長安大戲院連演兩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尤其是24日晚的那一場,演出已經開場,劇場門口還有很多等待入場的戲迷票友,乃至于要求加場。文化部副部長董偉觀看了演出。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協會等近50名專家觀看了演出,好評如潮。
觀眾和專家的看法難得的得以統一,一致認為,晉劇《紅高粱》是一部近年來不可多得的,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高度統一的精品戲曲。晉劇《紅高粱》京城熱演,被稱作特有的“紅高粱”效應引發諸多思考,也為我省龍頭劇種晉劇雄風重振報出春的消息。
晉劇曾經何等輝煌
晉劇,又稱中路梆子,是山西的代表劇種,也是我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項目。晉劇在全省專業院團最多、觀眾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涌現出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程玉英、王愛愛、田桂蘭、謝濤等杰出的表演藝術家,推出《打金枝》《算糧》等在全國有影響的劇目。
新中國成立以后,晉劇曾經九進中南海演出,傳統戲、現代戲好戲連臺,名家新秀精彩紛呈,就連京劇這樣的國劇許多劇目都是移植了晉劇的本子,汲取了晉劇的精華。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話劇、舞劇、京劇等藝術門類相比,閃耀時代精神、關照現實的晉劇新創劇目匱乏;城市人快節奏的生活,與傳統戲曲一板一眼慢節奏的表演程式難以契合;現代文化生活日趨多元化等諸多因素,晉劇已經漸漸淡出城市舞臺,演出臺口幾乎都在農村,而且農村的演出市場也在萎縮。晉劇式微,是不爭的史實。
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在杭州舉行,記者作為隨團記者采訪。組委會安排我省在新聞中心舉行山西專場新聞發布會,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總編室記者高坦率先提問:“怎么不見你們的晉劇?晉劇多好聽啊,歷史那么悠久,出了那么多名角,有那么多梅花獎演員。”晉劇缺席中國藝術節,引起全國關注。
振興晉劇從人才抓起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省晉劇事業發展態勢良好,一批優秀傳統劇目煥發光彩,一批新編歷史劇成為梨園亮點。但同時也要看到,戲曲事業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人才隊伍青黃不接,拔尖人才匱乏,精品力作缺少、基層院團生存艱難等問題比較突出。許多業內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緊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晉劇傳承與發展前景堪憂。
2012年5月,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蘇平赴省晉劇院調研,王愛愛等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反映晉劇人才隊伍青黃不接,新秀翹楚嚴重匱乏等問題,希望省里支持重新組建成立青年團,引起胡蘇平部長的高度重視。
“梅花獎”是中國戲劇藝術表演的最高獎。我省是“梅花”大省,獲得“梅花獎”及“二度梅”的演員人數在全國名列前茅,近乎50人次獲獎。其中,晉劇演員占到七成,但是這些演員45歲以下的已屈指可數。年逾古稀的著名作曲家劉和仁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晉劇藝術教育和藝術人才培養方面,山西最值得肯定和總結的是:1958年、1984年,省里兩次成立山西省青年晉劇團,這兩個團先后出了兩代優秀晉劇表演藝術家。王愛愛、田桂蘭、張友蓮、姬榮生等20多人是第一代中的佼佼者。
劉和仁回憶說,那時,青年團的演員由全省各地抽調過來,在太原工人文化宮封閉學習練功。當時,丁果仙還不到50歲,牛桂英只有35歲,郭鳳英32歲。為了盡快培養年輕演員,黨組織跟她們談話,希望她們從晉劇發展的長遠考慮,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培養晉劇新秀。正值藝術盛年的“丁牛郭冀”,無怨無悔,甘為人梯。兩年后,青年團一舉成名,九進中南海,唱遍全中國。
晉劇名家孫昌是1984年省晉劇院青年團的演員。回憶成長經歷,孫昌說:“青年團集中培養年輕演員,在那種環境中,藝術前輩集中為我們排戲,不受任何壓制,沒有這樣的氛圍我們出不來。”孫昌、栗桂蓮、苗潔、王小平、陳紅、陳轉英、鄭強等曾經的青年團的演員,近30個春秋風流三晉舞臺。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胡蘇平部長支持省晉劇院恢復組建青年團,加緊培養年輕演員,解決晉劇人才匱乏問題,鼓勵優秀表演藝術人才脫穎而出。2012年,省晉劇院青年團正式成立,成立后的青年團朝氣蓬勃、意氣風發,先后創作演出了《《晉情晉韻——晉劇名家交響演唱會》、晉劇《巴爾思御史》《紅高粱》等原創晉劇精品劇目。移植了上海京劇院的京劇《于成龍》,重排了《白蛇傳》《楊門女將》《金沙灘》等20余部優秀傳統劇目。這些劇目在全省城鄉演出后,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一批中青年演員通過劇目的創排,專業水平和舞臺實踐經驗迅速提高。
《紅高粱》晉劇藝術的全新突破
晉劇《紅高粱》,是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大力弘揚“三個文化”全新創作的重點舞臺劇目。劇本改編自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說,該劇將觀眾帶回到1939年,講述了侵華日軍破壞了古老鄉村的寧靜,燒殺擄掠,無惡不作,余占鰲、劉羅漢、九兒等中國民眾奮起反抗,在高粱地里,在黃河岸邊,與日寇展開慘烈廝殺,用生命和熱血保衛家園的故事。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晉劇《紅高粱》,不要緊,就讓記者為您講述這部戲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的亮點吧。
亮點1:高難度傳統戲曲功夫令人耳目一新。在表演上,師學麗飾演的女主角“九兒”整場“踩蹺”演出,以此表現“纏足婦女”這一社會最底層民眾走上抗戰道路的勇毅與必然,展示了“中國古典芭蕾”之美,戲中“九兒”還有驚險的椅子功,美不勝收。
亮點2:音樂多元、戲曲民歌交相輝映。大幕開啟,響起了嗩吶吹奏的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旋律,除了真真正正的晉劇聲腔外,還有機吸收了祁太秧歌、傘頭秧歌等山西民間音樂元素,使唱腔更加豐富新穎,地域特色更加明顯。
亮點3:特效聲光電唯美大氣情景交融。舞臺7塊LED大屏,漫天飛舞的桃花,穗穗飽滿的紅高粱,奔騰咆哮的黃河水,交替呈現,很有時代感。三維虛擬影像技術豐富了舞臺表現,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晉劇藝術完美結合,增添了新穎時尚的現代特色,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亮點4:武戲陣勢震撼且過癮。眾武生幾十個鷂子翻身,干凈利落,一氣呵成。劇中,余占鰲帶領眾兄弟,光著膀子,捧著酒缸,跟小鬼子格斗,一個跌撲,撲得干脆,一個擒拿,鬼子應聲倒地,觀眾看得血脈僨張,大有沖上舞臺打斗一番的沖動。
亮點5:舞蹈技藝注入飽滿唯美。一段民族舞,一個托舉、一個擁抱,道不盡戀人之間的不舍和愛戀。九兒執掌的單家燒酒坊重振雄風,釀酒的漢子們捧著佳釀感謝上蒼,氣勢磅礴的祭酒舞,撼天動地,氣壯山河。
本報記者李曉芳文/圖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