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一夜之間,太原的很多街巷路邊都看到了重慶小面的招牌。或許是《舌尖上的中國》的宣傳,或許是著名主持人孟非的推介,又或許是本來就愛吃面的山西人,忍不住要試試,重慶小面就這樣迅猛地來了!
作為面食之鄉,外來面如此肆無忌憚地入侵似乎“有失顏面”。不過,也該感謝這“鋪天蓋地”的加盟式經營,它再一次觸動山西人對面食的關注,喚醒人們重振山西面食的渴望和決心。
其實,發展山西面食早已引起了決策層的關注。在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推進大會上,省委書記王儒林就形象地將山西面食比作“白銀”,提出要像重視煤炭“黑金”一樣重視山西面食的發展。
連日來,記者穿梭于面食行業政府主管部門,烹飪行業協會,面食人才培訓機構,面館經營者之間,尋面、談面、問面,近距離感受這碗“熱氣騰騰”的山西面,盡管大家的發展思路各有不同,但看法卻格外一致——山西面食行業大有可為,發展正當其時!
發展山西面食,最迫切最急需的是頂層設計
約訪省烹飪飯店餐飲行業協會會長馮守瑞,頗費些周折,原因是她最近挺忙。在整個經濟形勢并不太盡如人意的當前,餐飲行業協會能做什么?
馮守瑞說她在忙著張羅一個類似“山西面食廣場”的店鋪:“國八條對餐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省里幾家面食餐飲企業也在重新定位,有意抱團發展,最近已經在北京萬達廣場談好店面,想整合省里若干有影響的面食品牌入駐經營,推動大家共同發展。這個模式成熟了,就可以在全國復制、推廣,山西面食發展就有了平臺。”
馮守瑞的回答令人振奮,對于期盼山西面食走向全國的人而言,這確實是個好消息。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若是問到山西面有哪些,十來歲的孩子都可以隨口道來——刀削面、刀撥面、剪刀面、揪片、貓耳朵、饸饹面,如果覺得好像沒什么,那再聽聽這些更有特色的——擦尖、抿尖、剔尖,撥姑兒、撥魚兒、掐疙瘩,蘸片子、栲栳栳、包皮面……每一種面食都有獨特的風味。山西面不僅是種類多,烹制方法有煮、炒、燜、燴等多樣,就連制作面食的工具也有削面刀、剪刀、撥魚板、抿面床、饸饹床等十多種。“一樣面百樣吃”,即使用單一的原料,勤勞樸實、崇尚節儉的山西主婦也能創造出豐富的品種。
但想要吃到這些真正具有山西特色的面食,需要走進晉中、呂梁、大同等地一些普通百姓的家里,這些手藝在民間代代傳承,如同一粒粒璀璨的珍珠,散落鄉間。如今,隨著老一輩人的逝去,很多手藝在慢慢流失。多數年青一代的主婦們不會這些,平日里只能靠機器面“湊合”,只有在節假日,回到了父母的身邊,才有機會享受那碗帶著家鄉味道的山西手工面。
山西面食太需要發展了。馮守瑞認為,山西面食文化歷史悠久,傳承技藝獨特,品種豐富多樣,無論是蕎面、豆面,都是消費者認可的健康食品,如果將山西面食作為一個產業,從政府層面進行規劃設計、品牌塑造和統籌開發,必定大有發展前景。
“僅品種就有400多種,涉及眾多品牌,怎么發展,需要優中選優,需要考慮最合適的經營發展模式,需要對生產、經營、市場、宣傳等各個環節進行整合。”談到這些,長期關注山西面食的馮守瑞心情急切,她說,發展山西面食,最迫切最急需的是頂層設計。
作為山西國際面食學校的校長,劉志娟的想法更加具體,她認為省里應該成立一個集團公司,下設研發中心、策劃中心、面食人才培養中心,需要對面食產品制定標準化流程。“宣傳要集中,選一個時間,在全國統一開門店,統一裝修,要一下子讓山西面食叫響全國。”劉志娟強調,“這些店不僅僅是面食店,定位應該是以山西刀削面為龍頭打造名優特色產品體驗店。把那些列入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各類傳統名吃,比如晉中太谷餅、聞喜煮餅、太原頭腦、老鼠窟元宵、壺關羊湯等等,一起進行品牌提升、進店銷售。這些山西面食店要開在大城市,開在旅游景點,要有面食表演,要有山西文化旅游宣傳,讓顧客吃了喝了看了,走時再帶上我們的土特產品。”
能讓每一位進店的顧客猶如來了一次山西,吃到山西各種特色小吃、看到面食技藝表演,感受到山西的文化,這是個多么令人心動的想法。
山西面食要做大,最重要的是品牌和連鎖化經營
見到鄭宇是在順溜公司搬遷后的新址,透過辦公室的玻璃窗,省城濱河東路旁的汾河公園盡收眼底,很有些氣勢。在太原市的面食品牌連鎖經營店中,“順溜面館”有一定知名度。從2007年在銅鑼灣開第一家店,到如今已經在太原有30多家店,全國共開店80多家。鄭宇說他的店正在進行裝修升級。他手里的一幅裝修效果圖,展現的是綠色現代風格的中式快餐店,簡潔、時尚,讓人很愿意走進。
鄭宇將順溜的成功歸功于品牌化經營,他認為,沒有品牌就沒有形象。山西面食沒有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多數店面就是夫妻店、路邊攤,沒有下功夫去包裝,沒有形成品牌。山西面食要發展,要占領市場,必須有品牌意識,要開品牌連鎖店。因為店面是品牌推廣的媒介,要通過顧客進店感受,才能對品牌形成認識。
除了缺少有影響力的面食品牌,山西面食無論從外形還是口感,都缺少統一的標準,這也是難以叫響全國的重要原因。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山西刀削面,到底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就此問題,記者專門咨詢過在山西會館任職的“面食超人”王張龍師傅。
王張龍說:“其實每種山西面食都有標準,但因為沒有廣泛宣傳不為大家所熟悉。比如,刀削面是三菱形、柳葉狀、七寸長、沒有毛邊,這是山西傳統刀削面的標準。而大同勾刀面,是勾刀勾出來的,要達到十四寸到十五寸長,根據刀口不一樣,勾出來的面有方的,有三菱形的。剔尖是兩頭尖、中間圓、魚肚形,五寸長,師傅一分鐘要剔大約120下,這些其實在行業內都有嚴格的標準。”
但現實中,很少有吃面的人會注意碗里的面條是五寸還是六寸長,大家對標準化的概念是統一的外形,統一的口味。連鎖經營的一個特點,除了裝修風格統一外,核心是所售商品種類統一、口味統一,讓消費者在進店以前,看到招牌,就能預計自己會吃到怎樣的東西。其實,想要實現這樣的統一并不難。
馮守瑞和鄭宇都認為,山西面食想要大規模快速擴展,除了樹立品牌進行連鎖經營外,后臺必須要有現代化的中央廚房作為堅強的后盾。肯德基、麥當勞為什么能在世界各地開連鎖店,因為它每到一處都在當地設立中央廚房,這樣就能做到連鎖店的產品統一配送。
馮守瑞說,標準化不是寫在紙上就完了,它需要具體到每一種產品,水多少,面多少,烹制多長時間,每種鹵料的調料什么時間放,放多少,這些都需要落到具體的產品。通過中央廚房就可以實現對產品外形、規格、口味的標準化,就實現了將標準化從概念落到產品。鄭宇認為,依靠中央廚房,可以保證品牌質量,這是通過工業化的手段,實現規模化的必經之路,由此才能不斷擴大,最終實現山西面食的產業化。
山西面食發展,手工面和機器面不可偏廢,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互聯網+”新模式
在山西面如何發展的討論中,堅持手工面還是大規模發展機器面是一直相伴相隨的兩種聲音。前者認為,山西面好吃,正是源于手工揉制,使面分子、水分子、空氣分子充分結合,由此才能讓面坯產生特有的筋道。丟掉這一傳統手工藝,山西面就失去了本質和優勢。后者盡管并不否認這一點,但認為手工面難以做大,如果想要走向全國,必須依靠機器面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如今,這兩種聲音的討論仍在繼續。
相比前十年,山西面食的發展已經快速起步。包括順溜、大同七中刀削面,還有更早一些的唐宮面來香等品牌,都在全國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九毛九山西手工面”更是在廣州深受歡迎。大同七中刀削面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沈陽開店,削面師傅在飯店中間的玻璃櫥窗里現場削面。正如詩文描述的那樣:“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觀賞著這精彩的技藝,吃面的人從早上到晚上,基本看不出高峰期,曾經創下一天削掉120袋白面的紀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或許正如鄭宇所說,山西面食發展就應該是兩條出路,一種是弘揚手工傳統工藝,做文化重在表演,是傳統文化的宣傳;另一個是通過工業化、連鎖化占領市場,最終實現產業化。
當前,中國有6.49億網民和5億智能手機用戶,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山西面食,不借助“互聯網+”的新模式很難實現質的突破。事實上,餐飲飯店行業的“互聯網+”模式早已將消費者包圍。《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51.7億元,2015年上半年達到125億元,同比增長135.8%,發展之迅速令人瞠目。
省商務廳在一份關于山西面食業如何發展的報告中提出,山西面食發展要借助網絡營銷的新模式,他們建議重點支持3至5家刀削面企業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整合連鎖品牌,打造山西刀削面的旗艦品牌。同時加快推動山西面食餐飲業與美團外賣、百度外賣等國內知名電商的合作,開展O2O(線上到線下)模式。
其實,不僅是網絡營銷環節,互聯網與餐飲飯店行業的“觸電”已經向著更深層次融合。9月24日,由全國300家知名餐飲飯店企業共同打造的眾美聯電子平臺走進山西推廣。在眾美聯電子平臺上,餐飲飯店企業可以與500多家產品源頭供應商直接對話,享受最優質的貨源和最快捷的服務,這種采購被定義為“黑卡采購商”。眾美聯在打造的,是餐飲飯店企業的產業鏈服務平臺。
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下,很多行業正在打破過去單打獨斗的小格局,電商平臺讓實體企業家相互聯手,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消費星空聯盟。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打造出最具山西特色的生活服務電商平臺,借助這樣的電子商務平臺,山西面食、山西特色產品、山西文化旅游可以“一網打盡”。
干成一件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如今,山西面食業的發展正迎來這樣的機遇,讓我們干起來吧!
本報記者 左燕東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