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0月20日訊 重陽節來臨之際,記者從省老齡委了解到,據《山西省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503萬人,占總人口13.78%;65歲及以上人口317萬人,占總人口的8.68%。與上年同期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26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13萬人。另據統計,我省的百歲老人達到654位,比去年新增227位。其中最長壽者已經是112歲高齡。
今年的百歲老人中,首次有9位百歲老人超越了110歲高齡,其中3位年齡最大的百歲老人已經112歲,他們分別是大同市天鎮縣逯家灣鎮袁家梁村的張師道(出生于1903年4月25日);忻州市忻府區播明鎮南太平村的張改枝(出生于1903年9月7日);太原市陽曲縣城市假日小區的張榮華(出生于1903年10月4日)。
654位百歲老人分別生活在我省11個市的城市和農村,其中運城市百歲老人最多,達到98人;太原市緊隨其后,有86人;大同市的百歲老人也有79人。在百歲老人中,女性長壽者有510人,明顯多于男性(男性有144人)。百歲老人以在農村居住居多,占到495人,其余的159人或隨子女居住在城鎮。
○提醒
老年人防詐騙要牢記這六點
全國老齡委、公安部最新編出中國老年人防詐騙指南,提醒老年人防騙有六招:
戒除貪婪心理。加固心理防線,不貪圖小利,不相信一夜暴富。
抵制虛榮心理。不愛慕虛榮,不因盲目追求他人的贊美、認可或愛面子而落入騙子的陷阱。
強化警戒心理。遇事保持冷靜,多調查、多思考,對陌生人不輕信、不盲從,個人信息要保密。
正規途徑辦事。多從可靠的渠道接觸信息,辦事通過正規途徑,不抱僥幸、走捷徑心理。
常與親友溝通。遇事不急于決策,不固執己見,多征求親友意見,常與親友溝通和交流。
講科學勤學習。心態樂觀、積極,科學養生,不迷信;多讀書看報,開闊視野,提高防騙能力。
○特寫
全國“最美敬老志愿者”王素娟:
看到老人們微笑是我最大的快樂
一襲紅色長花布裙,精干烏黑的短發,眼前55歲的王素娟知性、優雅。很難看出這是一個身患乳腺癌5年,需要天天吃藥治療的病患。“每天和老人打交道,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讓老人們看著舒服些。”王素娟說。“喲!都6點多了,又忘了!經常一忙就不能按點兒吃藥,要不干脆就不記得了,總挨老伴批呢,先讓我吃了藥啊!”王素娟說著話從包里拿出藥片,喝口熱水服下。10月19日,下班后,暫時停下來的王素娟,才有時間跟記者嘮嘮她和老人們之間的重陽故事。
她像親閨女一樣關心身邊老人
“半夜送許大娘去看病;給趙惠英老人買米、買面;沒事兒就去陪王阿姨聊天……”王素娟的為老服務開始于2004年,那時她當上了太原市壩陵北街社區書記、主任,在社區工作的8年間,和老人們的點點滴滴,她如數家珍。“老人黑黑的手拉著我,一口一口地‘閨女’叫著,拉我進屋,把裝在手絹里的糖遞給我,非要看著我吃掉。老人笑了,可我卻流淚了。心里真不是個滋味。”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與社區獨居老人趙惠英(當時82歲)見面時的場景,王素娟眼圈兒紅了。
此后,王素娟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走訪了社區里所有的困難老人,一一登記在冊,組織社區志愿者隊伍,建立了愛心基金,一對一幫助貧困孤寡殘疾老人。“我那會兒的工資是580塊,我每月出30元,社區干部5至20元不等,保證每個月有120元的愛心基金,能救助兩戶,給他們買點兒米、面、油,輪流進行救助。”王素娟說,社區事務繁雜,但為老志愿服務工作一直是社區的重中之重。
為了讓老人們能隨時找到自己,王素娟精心設計制作了一張愛心卡,上面印有她的聯系電話以及常用應急電話。別小看這張小小的愛心卡,可是老人們的寶呢!2007年夏天,社區的許大娘在凌晨時分發病喘氣困難,兒子體弱多病,無法送老人去醫院,就打了愛心卡上的電話,向王素娟求助。王素娟立即起床,聯系救護車將老人送往醫院救治。2008年12月,趙惠英老人也是半夜胸口憋悶,不舒服,接到電話,王素娟來不及聯系120,背著老人來到了太原市中心醫院。王素娟說:“從那時起,我養成了手機24小時開機的習慣,就怕老人們半夜有急事。”
平常噓寒問暖,逢年過節一定會買上水果、牛奶等禮物去給老人們拜年……8年間,僅在社區就救助貧困孤寡殘疾老人48戶,資助金額近4萬元。“也許只是你的一句關心的話語,老人們就會像孩子一樣開心地笑,我的回報可能就是老人們皺紋里的一個微笑吧。他們笑了,我做什么都值了!”王素娟說。
她住院了,老人們結伴攙扶去探望
只要王素娟一敲門,一喊“大娘”“大爺”,門里面就會應聲“閨女來了”;有的老人把好吃的留下來,不舍得吃,等王素娟來了,就拿出來給她吃,還必須喂到嘴里,看著吃完……王素娟不計回報的傾心付出,貼心惦記,溫暖了老人們的心,老人們把她當成自己的親閨女一樣關心。
2010年,王素娟患上了乳腺癌,需要馬上手術。在手術前一天,她仍然一一探望志愿服務的重點老人。“就在我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化療、放療,與病魔頑強抗爭的時候,社區的老人們結伴攙扶到醫院看我。幾位老人淚流滿面,心疼不已,拉著我的手,不斷囑咐我,別太累了,早點兒好起來!”王素娟說,真的是特別奇怪,化療16次,放療32次,她的頭發竟然沒掉。經過半年恢復,每天吃藥,她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2014年,王素娟的女兒結婚,她與女兒商量好,辦一個簡簡單單的婚禮,只邀請一些親近的親友吃頓飯就好。不知哪里走漏了“風聲”,幾名經常接受王素娟照顧的老人,執意拖著年邁的身體,要去參加王素娟女兒的婚禮,給新婚夫婦送上親手扎的蘋果花。看到不大的客廳內擠滿了白發蒼蒼的老人,王素娟心里感動萬分,激動地流下了熱淚。“這件事對女兒觸動很大,后來和我一起幫助了一位自閉癥兒童。”王素娟說,13歲的宋凱是一位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她選擇幫助宋凱,希望能給予他生活的自信和勇氣。宋凱告訴王素娟想得到一套汽車模型和有關汽車的雜志。可這些東西,王素娟根本不懂,就找女兒幫忙。女兒聽說此事,當即承諾不僅要給宋凱準備這些禮物,還決定資助他。
志愿為老服務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
2011年起,王素娟擔任了太原市文明志愿服務巡訪團團長、太原市老年志愿者服務隊隊長,2013年又被任命為山西省老年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長。卸任社區主任后,王素娟更加全心投入到為老服務中。
每逢重大節日,王素娟都要與老人們同慶祝同歡樂。每年大年初一,王素娟都不是跟家人一起度過的,而是帶著志愿者們分別到太原市各個敬老院、殘疾兒童福利院進行慰問,看望那里的老人和孩子們,和他們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重陽節,王素娟自然也要和志愿者們去往各個敬老院,和老人聊家常。老人們生病了,跑去看望,老人們有事了,跑去幫忙。
相對于在社區工作,為老志愿服務范圍擴大。于是,王素娟組織了100名志愿者結對幫扶100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同吃百家飯,給予老人們精神上的慰藉,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王素娟說:“通過開展志愿服務工作,讓更多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孤寡老人解除了養老之憂,能夠身心愉快地安度晚年。所以,有老人需要的地方,就應該有我的身影。為他們服務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了。”
2013年,王素娟擔任山西省老年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長的兩年時間,共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36件,利用多種形式,宣傳老年法,努力為老年群體提供了有效法律服務,切實維護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2004年至今,王素娟累計志愿服務已2600多個小時,資助愛心善款8萬多元。她說,只要看到老人們微笑,自己就感到特別踏實。所以只要身體還允許,還有精力,就會為老人們繼續服務下去。
本版采寫 本報記者 李莉
人物素描
王素娟,山西省老年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長、太原市老年志愿者服務隊隊長、太原市文明志愿服務巡訪團團長。曾任太原市杏花嶺區壩陵北街社區書記、主任。
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十多年來,她堅持帶領一批志愿者參加關愛孤寡老人和貧困家庭的志愿服務,捐贈錢物價值8萬多元,累計志愿服務2600多小時。她帶領的老年志愿服務隊現在已經有8個分隊,下設文藝隊、技能隊、科普隊等,老年志愿者從30多人像滾雪球一樣,發展到如今的1200多人,為老年人送去了歡樂和溫暖。她曾榮獲“全國孝親敬老模范”“中國小巷總理之星”“全國百名優秀志愿者”“山西省十大孝星”“太原市勞動模范”“太原市五一勞動獎章”“太原市優秀共產黨員”;2015年元月被評為 “山西省十佳優秀志愿者”“太原市五星級優秀志愿者”;連續6年被評為太原市“孝親敬老模范”。
2015年10月,王素娟與我省其他6人一同獲得全國“最美敬老志愿者”榮譽,是太原市唯一獲此殊榮的人。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