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天前,當山西女籃成功續約瑪雅·摩爾的消息傳出,山西體育迷中一片沸騰。是的,盡管山西并非體育大省,但是近年來山西的老百姓卻在汾酒男籃、興瑞女籃、小輪車賽、國際馬拉松賽等的帶動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體育熱。
8月24日,省政府官網公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從體育健身和休閑項目的發展,到政府經費的支持等,一項項細致具體的措施的出臺,將從制度上為眼下山西的“體育熱”助添動力。按照省政府確定的目標,到2020年,體育產業發展環境明顯優化,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顯著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體育公共服務基本覆蓋全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群眾體育健身和消費意識顯著增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1100萬,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20億元。
學校體育場館定期定時向社會開放
各地要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公眾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自行車專道等場地設施。盤活存量資源,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用于體育健身。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化、多樣化的活動場館和健身設施。在設區市的城市社區建設15分鐘健身圈,縣城的社區建設10分鐘健身圈,新建社區的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繼續推進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鄉鎮、行政村實現公共體育健身設施100%全覆蓋。積極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加快推進企事業單位等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學校體育場館課余時間要向學生開放,定期定時向社會開放。
大力推廣地方特色體育項目
發展體育健身和休閑項目。加強足球、籃球、排球(以下簡稱三大球)的普及力度,逐步恢復三大球專業運動隊,帶動全省三大球運動的廣泛普及。支持發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車、水上運動、冰雪運動、登山攀巖、射擊射箭、馬術、極限運動、體育舞蹈等群眾喜聞樂見和有發展空間的項目,大力推廣武術、摔跤、龍舟、舞龍舞獅、毽球、柔力球等傳統或地方特色體育項目。鼓勵各地根據當地自然、人文資源開發特色體育項目,鼓勵開發適合老年人和少數民族特點的休閑運動項目。
取消商業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
推進簡政放權,全面清理不利于體育產業發展的有關規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開放。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加快全省綜合性和單項體育賽事管理制度改革,公開賽事舉辦目錄,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
以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體育項目為依托,大力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運動項目走職業化道路,支持教練員、運動員職業化發展。完善職業體育的政策、制度體系,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贊助職業體育。鼓勵體育部門與職業俱樂部通過協議、聯辦等方式,共同培養專業人才和后備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實現資源共享,有效降低俱樂部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本。探索建立企業、高校和優秀運動隊聯合創辦職業俱樂部的機制和模式。鼓勵大型體育場館采取合作、冠名等方式參與職業體育發展。完善職業體育俱樂部的法人治理結構,充分發揮俱樂部的市場主體作用。
各單位每年至少舉辦一次體育比賽
積極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各類體育賽事。發展專業和職業體育賽事,鼓勵申辦、創辦高水平競技比賽,努力打造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豐富業余體育賽事,各市、縣(市、區)及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等要廣泛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努力實現每個市至少有2至3項體育品牌賽事,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項傳統或品牌體育賽事,各單位每年至少舉辦一次體育比賽。引導、支持體育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舉辦體育賽事活動。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等專業機構的交流合作,積極引進國際精品賽事。有條件的單項協會要逐步建立本項目的聯賽制度。
推廣“運動處方”
加強體育運動指導,推廣“運動處方”,發揮體育鍛煉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積極研發運動康復技術,鼓勵建設運動性傷病防治和康復專門醫療機構,有條件的二級以上醫院要按照預防、治療和康復相結合原則加強康復醫學科建設。發揮中醫藥和中醫推拿、針灸等中醫非藥物療法在運動康復等方面的特色作用。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支持金融、地產、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藥品等企業開發體育領域產品和服務。鼓勵運動功能飲料、營養保健食品藥品等研發制造營銷。加強對體育旅游精品景區規劃建設的指導,培育體育旅游精品線路,探索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適應自助游、自駕游等新興休閑業態發展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水、電、交通、住宿、餐飲、信息等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在有條件的地方制訂專項規劃,引導發展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汽車露營營地、航空飛行營地、船艇碼頭等設施。
發展“互聯網+”體育
加強體育場館服務的智能化建設,建立體育場館信息服務平臺,完善信息查詢、場地預訂、健身指導、門票銷售等服務,促進體育領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推動體育產業與電子商務結合,鼓勵運用電商等平臺促進消費,開拓市場。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推動可穿戴式運動設備、智能運動器材等研發制造營銷。積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體育服務,發展形式多樣的新型業態,培育新興體育消費熱點,促進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體育產業新的增長動力。
試點社會保障卡支付健身費用
試點建立校園體育保險制度,通過體育彩票公益金、學校集體繳費、學生個人繳費等多方籌資,探索設立校園體育運動保險基金,逐步實現在校學生體育運動保險全省統保。各級人民政府對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的學校給予支持并建立相應補償機制,辦理有關責任保險。職工因參加本單位組織的體育活動而發生人身傷害的,可享受工傷待遇。探索社會保障卡(醫療保險卡)支付健身費用的試點工作,促進群眾增強體育健身意識。
本報記者 劉捷
了解更多詳細內容,可用手機掃描本報官方微信二維碼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