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山西隰縣大力推廣“玉露香”梨品種,讓眾多山區農民變成“梨老板”。富起來的梨農紛紛進城買房安居,與該縣大力實施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相得益彰,走出一條以產業為支撐、以人為核心的就地城鎮化道路。
十余年磨一劍好品種做成大產業隰縣自古有種梨傳統,也是農業部劃定的黃土高原梨果優勢產業區。然而,長期以來,該縣農民大多種著普通酥梨,品質高但價格不高。
早些年雖推廣過其他品種,也多以失敗告終。最終導致梨產業不溫不火,梨農收入普遍不高。
尋找新品種,提高梨農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成為擺在隰縣縣委、縣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務。2010年,“玉露香”這個當時在全縣種植面積不足2000畝的“小品種”,引起決策者注意。
“玉露香”出身名門,母本是新疆庫爾勒香梨,父本是河北雪花梨,由山西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于1974年培育而成,1984年落戶隰縣。
“玉露香”皮薄個大,汁多糖高,肉細核小產量豐,是將品種優勢與隰縣地理優勢結合最好的一個品種。“然而,這么好的梨卻長期不被認可,無法大面積推廣。”隰縣科技局退休職工李元生說。
2010年,在多方調研和充分論證后,隰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全縣推廣“玉露香”。隨后幾年中,隰縣大力改造老梨園、栽植新梨樹,引水上旱垣,鋪路到地頭,組織專家入農戶。目前,果農種植“玉露香”積極性高漲,全縣種植面積增至15.5萬畝,占梨樹總面積的3/4以上。
“玉露香”成了搖錢樹梨農變身梨老板谷雨前后,隰縣數萬畝梨園雪白一片。梨花掩映下,梨農閆世海對前來采訪的記者唱起自編的小調:“‘玉露香’是咱農戶的聚寶盆,‘玉露香’就是咱農戶的大財神。”閆世海是隰縣最早大面積種植“玉露香”的梨農。“去年普通酥梨1斤只賣1塊3,玉露香最高能賣到8塊。自家25畝地,一年收入40萬沒問題。”他說。
憑借種“玉露香”,閆世海一家在縣城買了3套房,還買了兩輛汽車。他所在的習禮村100戶人,過去是隰縣最窮的村。這些年村民們把一半的耕地都種了“玉露香”,去年一年就買回18輛小汽車。
隰縣果業局局長王淳峰說,“玉露香”品質好,價格高,而且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去年還成功出口到美國高端市場。在一些主產區,果農“玉露香”畝均收入達到1.5萬元至2萬元,戶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隰縣縣委、縣政府2012年提出“主攻玉露香,率先達小康”戰略。按照總體規劃,2020年全縣“玉露香”掛果面積20萬畝,每畝按最低產量2000公斤計算,總產量可達4億公斤。
“住在城里,回村上班”正成新時尚
38歲的隰縣午城鎮下陽德村村民張小平,原來在外地做販賣水果的小生意,一年收入僅三四萬元。后來回村種12畝梨樹,前幾年全部嫁接成“玉露香”,每年毛收入達到30多萬元,并在縣城買了兩套房子。
一些村民和基層干部告訴記者,由于有了“玉露香”梨產業,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開始返鄉,而且買房在縣城里居住。有些房地產開發企業還專門針對梨農開展“梨子換房子”的業務,直接用“玉露香”抵房款。
“種梨致富的農民,成了縣城房地產市場的剛需一族。”隰縣總商會會長張世平說,最近3年,隰縣縣城新增高層住宅達60多幢,共計110余萬平方米,目前只剩30萬平方米左右沒有售完。買房一族中八成是農民。
大多梨農閑時住在城里,農忙時則開車回村打理果樹。“‘住在城里,回村上班’正成為一種新時尚,就連農村娶媳婦也要求‘五畝玉露香,城里一套房’。”張世平說。
農民進了城,公共設施和服務已先行。過去的隰縣,縣城狹小落后。如今走在隰縣縣城內,放眼處高樓林立,10余條街道縱橫有致,穿城而過的紫川河得到有效治理,沿河兩岸布局著文體中心、游園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
隰縣住建局局長董新友說,經過幾年大規模建設,該縣縣城面積由原來的6平方公里擴大到12平方公里,新建或改造11條街、9座橋、13個公園廣場。
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污水處理率84%、供水普及率99%、集中供熱普及率66%。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也逐漸提高。
隰縣縣委書記王天郎說:“推進城鎮化,既不能把農民往大城市趕,也不能讓其光上樓不就業缺服務,處于半城市化狀態。以產業支撐和公共服務為兩輪驅動,在縣域范圍內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就地城鎮化才是長久之計。”(新華社太原5月5日電)于振海 晏國政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