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縣北董鄉裴南莊的路惠民,經營土地42畝、以種植時令蔬菜為主,年收入32萬余元;里村鎮里村張云祥,種植22畝紅提葡萄,畝收入1萬元到1.2萬元,年收入25萬元;楊談鄉石橋堡村的藍雙臘,經營土地66畝,兼營養豬和農業機械,年收入60余萬元;史村鎮郇村的范振杰,通過土地經營流轉,現經營土地800余畝,年收入100萬元以上……2012年農業部在全國確定100個縣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曲沃縣作為試點縣之一,從2012年至今,進行了3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3年來,曲沃縣立足縣情,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以提高職業農民素質和農業技能為核心,以資格評定和管理為手段,以政策扶持為動力,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改革,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子。
全面規劃 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曲沃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開展了深入的調查摸底,由縣農委牽頭,組織農業、畜牧、林業、農機、經管等技術學校等單位和鄉鎮農技人員共56人,分成7個組。全縣7個鄉鎮每鄉鎮1個組8人,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調查。通過調查,全縣38萬畝耕地,形成了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食產業、“蘋果+葡萄”為主的水果產業、“設施蔬菜+特色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和以牛羊豬雞為主的養殖產業四大優勢產業。
在認真搞好調查的基礎上,曲沃縣制訂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規劃。全縣38萬畝耕地,按200畝到500畝經營規模需培育1000位種植業職業農民、培育300戶養殖職業農民。根據職業農民的條件和標準,遴選了1300人作為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育。
多措并舉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該縣為了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健康發展,制訂了《曲沃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出臺了曲沃縣新型職業農民標準、培訓機構認定管理辦法、培訓培育大綱等文件,推出新型職業農民遴選標準和辦法。
同時該縣嚴格按照五個條件:具備法人資質、有專業教師隊伍、有培訓設施和條件、有完備的培訓制度、有一定的培訓經驗。符合條件的部門和單位向縣領導組提出申請,經審核合格后由縣農委發給培訓資質證書。培訓采取短期培訓和長期培育相結合,短期培訓結合農時季節以農業技術培訓為主,長期培育以提高素質和能力為主,重在“懂技術、會管理、能經營”上下功夫,培育農業經營型職業農民。
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和管理先由培訓機構進行培訓,經考核合格后由培訓機構出具《職業農民培訓合格證書》。經培訓合格的農民,由本人自愿向縣職業農民認證管理中心提出職業農民資格認定書面申請。縣認證管理中心組織專家每年7月和11月進行兩次“資格認定考核”。考核合格者發給《曲沃縣職業農民資格證書》。
為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大力發展農業產業,該縣出臺的扶持、獎勵辦法共14條,鼓勵支持土地等生產要素向職業農民流轉,加大對職業農民配套項目支持扶持力度,優先農業科技支持幫扶,金融、稅務、保險向職業農民傾斜等。
健全機制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為了搞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該縣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領導組。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日常工作,落實、督促、檢查、保障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
在培育方法上,該縣確定了4種類型:生產經營型——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專業技能型——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社會服務型——信息員、經紀人、農機手、防疫員、植保防治員、農藥肥料經銷員、農技推廣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人員;創業帶動型——農科大學畢業生、返鄉青年農民工、復轉軍人等。
培訓分3個檔次,初級:年齡50歲左右,初中文化,農業收入10萬元左右,培訓時限一年,以農業技能培訓為主;中級:年齡45歲左右,高中或農業專科文化,農業收入在20萬元到50萬元,培訓時限兩年,素質培育+技能培訓;高級:年齡30歲左右,有農科大專以上,經營規模大,年收入50萬元以上,對產業具有引領帶頭作用,培育時限3年,培育懂技術、會管理、能經營的農業經營管理型職業農民。
培訓培育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集中和分散相結合、農閑辦班和農忙指導相結合,實行彈性時間培訓,按實際參加培訓時間記學分,以實際能力作為考核標準。陽光工程培訓和農業科技示范戶培訓時間可記入培訓學分。
3年來,參加初級培訓的職業農民1300人,參加中級職業標準的400人,參加高級培訓的200人。2013年,在臨汾職業技術學院參加培訓的農民計入了高級職業農民培訓的學分。
曲沃縣自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以來,農村勞動力更加優化,有技術、會經營、懂管理的中青年職業農民越來越多。2012年該縣農民人均收入8909元,比上年增加1309元;2013年該縣農民均收入10138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229元。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經營的主力軍。 記者 范韶華 王婧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