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基建短板提升監管效能
——我市實施系統治污八大工程系列報道之八
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乘數效應”,能帶來幾倍于投資額的生態保護價值。總投資3.9億元的環保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工程,可謂是有效補齊我市環保基礎設施短板,明顯提升環境監管能力的“利器”。
今年,我市將環保基礎設施能力建設納入生態環境治理攻堅“八大工程”,涵蓋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建設、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和大數據監管平臺建設四大板塊。
以污水收集管網、污水處理廠建設、環保監測管理等作為關鍵發力點,今年我市重點抓各縣市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污水處理廠建設及提標改造、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環保大數據平臺等項目建設,集中發力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補起來。
截至7月底,我市啟動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項目49個,總規模79.04公里,已完成55.26公里,完成省定目標任務70公里的79%;新建雨水管網55.16公里,完成省定目標任務80公里的68.95%。
其中霍州、翼城、襄汾、古縣、永和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均已完成。
同時,我市進一步加快了臨汾市第三生活污水處理廠、曲沃縣中水回用工程,霍州辛置,洪洞縣趙城、廣勝寺等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垃圾收集儲運一體化建設、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和建筑垃圾場建設等3項工程。
臨汾市第三污水處理廠項目總投資1.3424億元,一期投資9739萬元,二期投資3685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6209萬元,占一期工程總投資的63.75%,脫水機房、鼓風機房、二沉池、沉砂池、生化池、沉井等工程正在緊張施工。預計9月底完成土建,10月底進行設備安裝,11月進水調試,年底前正式投入運營。
而在生活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系統建設這一領域,我市的推進速度也著實令人驚嘆——目前侯馬市、曲沃縣、隰縣滲濾液處理系統已完成并投入使用;鄉寧縣主體建設完工,正在調試設備,年底投入運營;其余各縣市垃圾處理場滲濾液處理項目工程都已啟動,正在加緊施工。
為助推我市環境監管再上一個新臺階,我市進一步強化環保隊伍建設,提升環境監管能力,全面推進監管責任網絡化、監管手段科技化、監管考核精準化。目前16個縣市的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市級統一運維,移動監測走航車、預警發布平臺和大數據監管建設已進入實施階段。
八位一體,系統治污。據測算,我市生態環境系統治污八大工程全部完成后,每年可減少燃煤量257萬噸,二氧化硫5萬噸,氮氧化物4.5萬噸,煙塵11.2萬噸,極大改善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王小庚)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