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蒲縣克城鎮夏柏村的亢春明,今年48歲,與妻子楊保蘭婚后育有兩子,長子考上了臨汾電子技術學校,多次得到學校的各種榮譽和獎勵。次子智殘,生活不能自理。兩口子勤勞能干,省吃儉用,拉扯大了兩個兒子,建起了六間漂亮的平房。大兒子順利畢業后,被學校推薦到南方一企業務工,家庭收入增加,兒子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日子有了盼頭。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亢春明突然病倒了,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
此時,蒲縣脫貧攻堅工作深入人心,亢春明家成為蒲縣最難脫貧的貧困戶之一。新上任的蒲縣縣委書記薛鳳奎在全縣脫貧攻堅大會上表態,要包扶兩個貧困村,夏柏村就是其中之一。在入戶調查中,亢春明家的特殊情況被薛書記記在了心里。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扶貧工作既要‘輸血’,更要‘造血’”。面對亢春明家的情況,薛鳳奎及扶貧工作隊與亢春明進行了溝通,詢問他的想法,幫他解決脫貧路上的難題。
“身體還沒康復,沒法外出務工,莊稼也種不成,如果養牛連牛都攆不上,我就想養豬,一是院子里可以騰出空地建豬圈,二是同村有養豬專業戶可以咨詢養豬技術,三是不用外出,妻子還可以幫忙。”身體逐漸康復的亢春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困難,我也想靠自己的雙手致富,但家里條件差,底子薄,養少了不掙錢,養多了沒資金?”
當時,蒲縣為確保貧困戶脫貧致富出臺了許多扶貧政策,除多項種養殖補貼外,還聯合金融機構出臺了小額扶貧貸款政策,這項政策規定貧困戶最高可享受5萬元貼息貸款。亢春明雖然有心貸款搞養殖,但金融部門入戶調查評估,他家只能貸款3萬元。除去建豬圈、買飼料等費用,用來買豬的費用遠遠達不到盈利的預想。
為了確保亢春明早日脫貧,經過扶貧工作隊的積極協調,亢春明順利辦理了5萬元貸款手續。有了起步資金后,亢春明找人建起了90平方米左右的豬圈,通過熟人購買了5頭大母豬,購買了養豬飼料。薛鳳奎協調扶貧工作隊送來了養豬技術,上門看進展,電話問情況,協調解決養殖中遇到的其他困難。
母豬入圈的那天,亢春明全家人喜上眉梢。
隨著養豬存欄數和出欄數的不斷增加,亢春明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家里的欠款還完了,手上的存款也增加了。兒子的婚事也有了新的進展。
亢春明賣了一批豬,包扶單位送來了扶貧激勵獎金,第一書記王建龍也前來幫助協調孩子的結婚事宜,雙方把日子很快定了下來。
2018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5個扶貧日,第26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亢春明將兒子結婚的日子選在了這天。
“日子定下后,薛書記打來電話說,對聯不用準備了,他要親手書寫。”亢春明說,“那一刻,我覺得太幸福了。”
“并肩同步致富路,攜手攻堅小康家。”
“門書喜字乾坤樂,戶進新人歲月甜。”
“良緣喜結同心譜,幸福常存五好家。”
……
對聯寫好后,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等人幫忙貼,院子里張燈結彩。亢春明心頭一直牽掛著的大事終于有了著落,他內心充滿了感恩。
“黨和政府給了我們脫貧致富的好政策,我要摘下頭上的‘貧困帽’。”亢春明說。
隨著各項扶貧政策的有力落實,亢春明家不僅得到了政府給予的殘疾人生活補助、政府貼息貸款、糧食直補、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多項資金扶持,而且在好政策的幫扶下,靠著自己的辛勤努力,養豬規模不斷擴大,收入穩步提高。如今,亢春明家已建成兩個豬圈,現有存欄豬60余頭,年底可再售20余頭,行情好時一頭豬可盈利1000元左右。
“縣、鄉和村里的領導對我們非常關心,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經常進家入戶了解生活和養殖情況,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都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和幫助。”亢春明說,下一步,希望增加養豬數量,擴大養殖規模,進一步提高養殖收入。”
在亢春明的養豬過程中,政府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了很大支持,同時組織村里養殖戶進行相互學習和交流,亢春明通過梁三紅、張玉山等養殖專業戶學到了非常實用的技術。如今,打個電話飼料就送來了”發個微信收豬的就上門了”“群里發個咨詢豬肉行情之類的全搞清楚了”,實現了亢春明所說的“養殖不出院,收入送上門”。
記者 張春茂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