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屆奧運會,在運動員帶給我們賞心悅目的體育盛宴同時,各路媒體也給我們捧上了多姿多彩的新聞大餐。在全球矚目的2008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國內(nèi)各媒體像運動員一樣,又一次展開了一場新聞大戰(zhàn)。
俗話說,看書看皮,看報看題。一篇報道時效再強,角度再新,文字再漂亮,假如標題不搶眼,很可能前功盡棄,不被讀者所關(guān)注。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新聞大戰(zhàn),也就是標題之戰(zhàn)。同一件新聞事實,各大媒體報道所用的標題,很少有一模一樣的。這說明家家都在力求標出新意,力求高人一籌。同時,這也為我們廣大讀者特別是新聞工作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xué)習(xí)、欣賞和比較的機會。
巧借姓名做文眼
在報道中國女子舉重運動員劉春紅奪得69公斤級金牌時,一些報紙就借用她的名字作標題。比如《北京日報》:
引題:6舉5破世界紀錄 領(lǐng)先亞軍31公斤
主題:昨日舉重場 獨自舞春紅
再看《人民日報》:
引題:六次出場五破紀錄
主題:劉春紅衛(wèi)冕氣勢如虹
在男子雙人跳水3米板決賽中,中國運動員秦凱/王峰奪得冠軍。《新華每日電訊》的標題是:《“秦王”組合延續(xù)“夢之隊”輝煌》。《北京日報》的標題是:《三雄爭霸“秦王”一統(tǒng)》。同樣用“秦王”二字,比較一下,還是后者標題更簡潔、明快,更有韻味、有氣勢。
同樣在跳水項目,8月11日,中國年輕組合林躍/火亮勇奪男子雙人10米跳臺冠軍。《新京報》的標題是:《“躍亮組合”10米臺強勢奪金》。由于這一天男子舉重運動員張湘祥和女子舉重運動員陳艷青,分別奪得各自項目金牌,《北京日報》巧妙地把三枚金牌獲得者的名字組合在一起作了一個標題:《“躍?亮”閃耀 “湘?艷”并舉》。“躍亮”借月亮的諧音,“湘艷”借香艷的諧音,構(gòu)思獨特,很有新意。
《新京報》在這方面頗得要領(lǐng)。他們在報道鄒凱連奪三枚男子體操金牌,平了李寧一屆奧運會拿3金記錄時,標題只用了4個字:《鄒凱 奏凱》。“鄒”和“奏”相對,音同字不同,既巧妙,又把“用最少的字標出新聞事實”這一作標題的基本原則貫徹到極致。
《解放軍報》有幾個把名字作入標題的例子,也很不錯。如報道李小鵬在男子體操比賽中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鵬”程萬里》;報道何沖奪得跳水金牌:《“沖”上巔峰》;報道小將鄒凱勇摘男子體操單杠金牌:《“凱”歌高奏》;報道徐佳實現(xiàn)中國選手在奧帆賽場零的突破獲銅牌:《海上傳“佳”音》。這幾個標題也是比較傳神的。
《中國青年報》把幾項賽事奪冠的中國選手鄒凱、李小鵬、陸春龍、何沖的名字,分別放在一個對聯(lián)式的雙行題中,也頗有創(chuàng)意:《單奏“凱”雙飛“鵬” 體操完美謝幕 前騰“龍”后猛“沖” 蹦跳成功登頂》。單奏“凱”,指鄒凱單杠奪冠,雙飛“鵬”,指李小鵬雙杠奪金,前騰“龍”,指陸春龍獲男子蹦床第一,后猛“沖”,指何沖獲3米板跳水冠軍。如同一副對仗講究的對聯(lián),用大黑字體放在頭版頭條,十分搶眼。
女子舉重運動員陳燮霞輕松奪冠,也被一些媒體把名字作在標題上。如《人民日報》:《中國首金——舉若輕重陳燮霞》。《中國青年報》寫陳燮霞的成長之路:《沙里淘金霞滿天》。
《新華每日電訊》作的陸春龍獲蹦床冠軍的標題,也挺有新意: 《“春”風今得意 潛“龍”終在天》。《人民日報》把陳忠和領(lǐng)銜的中國女排與郎平領(lǐng)銜的美國女排對決,稱之為:《“和平大賽”扣人心弦》。《中國青年報》把陸永奪得舉重金牌稱之為:《勇哉,陸永》!而《北京日報》則稱之為:《“陸”地拔出 重級別首稱雄》。《北京青年報》把廖輝奪得男子舉重69公斤金牌稱之為:《出人意“廖” 一舉成名頓生輝》。(石佩川)(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 邱睿】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