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平 肖俊
筆者認為,對消息中的形容詞不應簡單地否定。大量作品證明,形容詞在消息寫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形容詞能使消息文字生動優美,增強可讀性。
形容詞運用到消息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文字優美,能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吸引人,讓讀者獲得美的享受。比如會議、儀式和科研成果的報道,最容易寫得索然無味,而出色的表達,會使消息變得有滋有味。
1987年3月14日,我國杰出愛國主義者、詩人、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的銅像揭幕式在武漢大學舉行,不少新聞單位對此作了報道,其中《湖北日報》的報道《武漢大學舉行聞一多銅像揭幕儀式》的導語堪稱上乘之作:
昨天,晶瑩似雪的櫻花,給聞一多銅像揭幕式增加了肅穆莊重的氛圍,當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揭開銅像上覆蓋的紅綢以后,聞先生剛毅深情的目光又投向了他曾執教的武大校園。
消息中“晶瑩似雪”“肅穆莊重”“銅像上覆蓋的紅綢”“剛毅深情”等形容詞,不僅使語言流暢貼切,還把記者所見所聞真實、準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油然而生。這樣的文字比起純敘述性的文字來的確有趣多了。
2、 形容詞能幫助消息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
在人物消息中,如果能恰當地運用形容詞對人物肖像、動作、細節著力刻畫,對深化新聞主題和真實準確地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風貌很有作用。
1985年新華社記者于磊焰、劉志權采寫的消息《中國人的驕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第二自然段對袁隆平的外貌是這樣描寫的:
這位聲震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皮膚黝黑,頭發花白,古銅色的面龐上印著道道深紋,顯得與他59歲的年齡不大相稱。記者見到他時,他穿著一件淺色短袖襯衫,露出粗黑的脖子,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位滿腹經綸的大專家,而言談舉止倒更像一個淳樸憨厚的莊稼漢。
“黝黑”、“花白”、“古銅色”、“粗黑”、“淳樸憨厚”都是一些相當普通又常見的形容詞,但也正是使用了這些詞,便栩栩如生地把袁隆平這樣一位“從田野走向世界”的莊稼漢大專家形象展現了出來,讀者更能從字里行間體會到袁隆平為科學鞠躬盡瘁、不辭勞苦日夜忙碌在田間的崇高精神。
3、 能巧妙地傳遞某種情感和引導受眾的認知。
新聞都是經過選擇的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因此,記者在報道某件事情、某個人物時,總不可避免地要帶著一定的主觀情感和傾向。有些消息的內容涉及到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或是那些容易被忘卻而又是不該忘卻的重要問題,在報道事實時,除了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外,記者還應給受眾以啟示和引導。
請看獲第三屆全國現場短新聞一等獎的消息《“戰士永遠是和平的使者”》的導語:
請再看一例:“ 昨天,一場紛紛揚揚的春雨,淚水似地撒落在銀河革命公墓公安墳場的烈士墓碑上,令近在咫尺的豪華墓園與黃土一堆的烈士墳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掃墓者不禁為之心碎。” 這是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中獲二等獎的消息《寂寂烈士墳 紛紛春雨淚》(原載1997年4月5日《廣州日報》)的導語,它報道了一個許多人都見到的又不以為然的社會現象:由于經濟大潮的沖擊,商業利益的驅使,烈士陵園、烈士公墓被荒蕪,烈士墓已是堆堆黃土。導語中的幾個形容詞通過對場景的描寫,渲染了現場強烈的反差,容易引起人們對這種現象的關注。
共2頁 當前第1頁 1 2 【責任編輯: 】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人物通訊開頭“十一法”
下一篇: 第二講:新聞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