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萬里在《今傳媒》雜志撰文指出,當今主流媒體中不少記者、編輯雖然都是大學畢業,有的甚至是碩士生、博士生,但不少人不是專攻語言、修辭、邏輯的,所以在新聞報道中仍然常會出現語病,有些雖然不屬語病,也因考慮欠周,帶來表述上的一些麻煩,下面請看兩例:
翻開5月2日《解放日報》頭版有一則重要新聞,題為《一名經滬轉機墨西哥旅客在港確診甲型H1N1流感陽性(引題)上海連夜布控嚴防疫情擴散(主題)》。新聞的主標題沒有問題,但初看引題,確實也像上例那樣易使人產生歧義或誤會。“一名經滬轉機墨西哥旅客”,很容易使人理解成“一名經滬轉機去墨西哥的旅客”,其實這名旅客是轉機去了香港,并“在港確診甲型H1N1流感陽性”。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我也請教了嚴老師,他說其實在“墨西哥旅客”前加一個“的”字,鎖定他是全句的主語,就不易使人產生誤會了。我想對啊!“墨西哥旅客”應是全句的主語,之所以被理解成“轉機去墨西哥的旅客”,是因為這兒的墨西哥變成了目的地——賓語了,只要在它前面加一個“的”字,就可輕易地化解此問題。確實,現在念一下全句“一名經滬轉機的墨西哥旅客在港確診甲型H1N1流感陽性”,就字順意順,不易產生誤會與歧義了。
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漢語是十分奇妙的,只要多斟酌,多從語法、修辭、邏輯上考慮一些問題,就能使傳情達意做到清楚、明白、準確無誤了。新聞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字匠、文字工作者,所以學一點語法、修辭、邏輯對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十分有利。記得毛主席生前除提倡“學點魯迅”外,也提倡過“學一點語法、修辭、邏輯”,所以為了提高新聞報道的文字表達水平,學一點兒語法修辭邏輯也很有必要。
【責任編輯: 賈亮】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優化新聞表達:足、活、軟、優
下一篇: 黨報改進領導活動報道的創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