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鋒在《中國記者》雜志撰文:以改革創新精神報道改革開放30周年。他認為:發軔于30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黨的十七大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史,特別是濃墨重彩地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取得的現實進步和理性經驗。同時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因此,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報道,要在這樣的歷史、政治和理論坐標之下展開,做出廣度、深度和特色,同時追求生動、貼近,以實現最佳傳播效果。
改革開放的靈魂是解放思想,敢于創新。只有滿懷感情,滿腔熱情,改革創新,才能做好改革開放30周年報道。
一、從新聞報道的內容素材看,創新是吸引讀者的要求。
改革開放是30年來的基本國策,其基本理論與歷史進程對于一定年齡段的人來講,耳熟能詳。如果沒有新的素材、新的角度、新的手法,就容易流于老生常談,報道也難免讓讀者感到味同嚼蠟。
而對于80后的年輕讀者來說,他們雖然與改革開放一同成長,但普遍不愿過于懷戀歷史,而更愿意展開夢想,如果不能在鑒史基礎上思考今天,勾畫未來,也不能吸引他們的視線。
二、從新聞報道的業務要求看,創新是以變應變的需要。
當前,受眾的生活方式、信息獲取方式已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網絡的超鏈接,使瞬間獲得海量信息成為可能。而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興起,分流了紙媒不少讀者。這就要求報紙必須大膽創新,以變應變,才能贏得引領輿論的主動權。
三、從新聞競爭需要看,創新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選擇。
以“五個改變”謀求報道的創新與超越。
1.改變“見物不見人”的傳統成就報道模式,精選一批改革人物作為“時代標本”,通過他們再現改革風云。
2.改變“面面俱到”的傳統報道操作模式,精選有代表性的物和事,通過對標本的深度解剖,再現崢嶸的激流歲月、激蕩的改革大潮。
3.改變“假大空”的深度報道模式,精選報道的切入角度,增強報道親和力。
4.改變“囿于一域”的地方媒體慣性,樹立全國、全球視野,站在更高的高度,尋找當地發展的坐標。
5.改變“千報一”的陳腐表現樣式,增強報道個性。
以改革創新精神做好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報道,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創新不是創作 記者編輯必須嚴格把關,不能為了“新奇”而忽視新聞的客觀真實,更不能“合理想象”。
二、創新不是標新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要嚴格按照黨的有關決定、決議和結論,同中央口徑一致,避免雜音。
三、創新是揚棄 一些傳統的報道路子依然有生命力,要在此基礎上探索創新。比如,人物典型是黨報傳統的“拳頭產品”,不能丟,但必須改革過去“假大空”的報道模式,增加人物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責任編輯: 】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未來報業人才需求趨勢
下一篇: 新聞隊伍應與時俱進 記者當戒“現代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