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是迷人的。當記者,有苦有樂,有驚有喜,有這樣那樣無數個的“第一次”。而每一個人的“第一次”都會不盡相同,都會是一首歌,是一筆難得的經歷和財富。和許許多多的新聞工作者一樣,我從事新聞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許多的“第一次”,盡管作為地市報人,這些“第一次”太平凡、太平常,但終究還是一個普通記者的跋涉蹤跡和成長過程。這里,也許對年輕的同行有些借鑒和啟發。
第一次被拒絕的重頭采訪
1997年,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之年。中央早已作出了“抓大放小”的戰略部署,可到了一些地方,遲遲不敢下決心,顧慮重重。這年5月中下旬,我帶領報社兩位同志赴新田、藍山2縣調查采訪。新田的國有企業來勢較好,縣委書記陳益富、縣長楊懷康對采訪高度重視,親自介紹情況,分管副縣長鄭柏順親自陪同采訪,企業看了一家又一家??傻搅怂{山,情況變了。藍山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得較快,國有企業不多,國企改革動作較大,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國企都已經“死”了。我們本想好好總結一下藍山的經驗,可當我們說明來意后,藍山的領導一口回絕,拒絕采訪,書記、縣長連面都不見。我好不容易逮著個縣長助理劉衛華,他是從地區體改委下去的,我們熟,他正好分管國企改革。我求他介紹一下情況,承諾決不貿然發稿。劉衛華沒辦法,只好坐下來和我們談情況。他很有政策水平和理論水平,歸納得很好,也很健談,我們幾乎聽得入迷了。我在采訪本上記了很多很多。之后兩三天,我們幾乎跑遍了他們所有改制的企業,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離開藍山時,我跟劉衛華說,我要寫一篇大稿子,全面介紹藍山國企改革的經驗。劉衛華無奈,只好說,你稿子寫好后,必須先傳真給我,縣領導同意了才能發。他一再說:“國企改革政策性強,縣領導一怕誤傳,二怕捅婁子,請你理解。”回報社后,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寫出了藍山國企改革的稿子,并傳給了藍山。藍山的同志開始不敢發,后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經省發改委調研組的首肯,才同意發稿。稿子出來后,反響自然很大,藍山的經驗后來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和重視。
車到山前必有路。搞新聞,有時就是要有一點韌勁,看準了的事,就要想方設法做到,不達目的決不收兵。若因一次拒絕就退縮了,好多新聞也就被湮沒了。抓新聞就如掘井,只有堅持挖下去,才會最終見清泉。新聞采訪,尤其是采寫重頭稿件,切不要輕言放棄。(蔣劍翔)
(作者系湖南科技學院新聞傳播系特聘教授、《永州日報》副總編輯、高級記者)
【責任編輯: 劉靜】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讓時評成為溝通民意的橋梁
下一篇: 新聞價值中的名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