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 手術室環境 如今
臨汾新聞網訊 從最初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世界最先進的貝克曼庫爾特示范實驗室、飛利浦核磁共振系統;從“赤腳醫生”到頂級專家;從簡陋診所到1500張床位的“三甲醫院”。僅2007年至2018年12年間,我市衛生事業投資累計完成88.8億元,年均增長21.6%。
1949年前,臨汾城內只有1所教會醫院(善勝醫院)和幾個藥鋪、小診所。趙城縣、翼城縣、安澤縣各有1所民兵醫院,侯馬、霍縣、浮山縣、洪洞縣等地有少數私立醫療所,其他縣城只有小診所、藥鋪。
昔日 新生兒監護室 如今
70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衛生健康系統不斷強化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和服務能力建設,完善監管體制機制,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全面深化醫療體制改革近10年來,城鄉醫療基本保障、取消藥品加成、遠程醫療等一系列優化醫療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相繼實施,使臨汾百姓享受到醫療改革帶來的紅利。
2009年,新醫改大幕在我市拉開,全市逐步取消了藥品加成,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現網上陽光采購,真正做到了讓利于民。
昔日 臨汾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 如今
10年間,我市新建各類醫療機構設施765個;醫保待遇水平連續6次統一上調,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最高支付從2011年的23萬元提高至80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最高支付從11.5萬元提高至47萬元;實現了在30個省(市、自治區)直接結算;對全市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三保險、三救助”政策;對患有33種特殊慢性病的農村貧困人口,門診醫保目錄內的費用按病種支付限額100%報銷;實現了區域范圍內醫保資源整合效能的最大化和醫保待遇的均等化、公平化。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進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17個縣(市、區)成立了醫療集團并掛牌運行,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市域內全覆蓋。同時,全市貧困縣村衛生室達標率達到99%以上。
臨汾市中心醫院
目前,全市成立了2個“標準版”市級胸痛中心、7個“基層版”縣級胸痛中心;2個市級卒中中心;2個市級創傷(燒傷)救治中心;2個市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1個市級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2個院士工作站(李兆申院士工作站、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創建省級重點專科22個(兩所三甲綜合醫院省級重點專科6個,縣級醫院省級重點專科16個),創建市級重點專科69個。中醫藥方面,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4家;“全省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12家;“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2家;“全省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2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7家;“山西省中醫藥特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47家;“中醫館”101家;創建國家級中醫藥重點專科(專病)3個,省級23個,市級22個,形成了以縣級中醫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支撐,以村衛生室為網底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現代化的醫療設施
寶石記憶CT
設施齊全的監護室
美國貝克曼庫爾特生化檢測
在“互聯網+醫療”的助力下,老百姓的就醫方式發生了深刻改變。只用一部手機,就能夠完成從掛號繳費、信息查詢到在線支付的全過程。目前我市10個貧困縣通過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城市醫聯體、對口支援等載體和手段,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三甲醫院專家的診治。形式多樣的遠程醫療服務項目,讓“基層檢查、上級診斷”“上級制訂方案、下級實施治療”醫療模式更好推行,“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的承諾,在醫療領域得到兌現。
截至2018年底,全市成立了由臨汾市人民醫院、臨汾市中心醫院、臨汾市婦幼保健院、侯馬市人民醫院為龍頭的四個醫療聯合體。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之間依托醫療聯合體,建立雙向轉診協議關系,開辟綠色就醫通道,在全市二級甲等以上醫院推廣開展298種日間手術。
臨汾市人民醫院
70年來,我市醫療衛生事業徐徐展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市缺醫少藥看病難,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村醫療服務幾乎空白;而今,全市醫療衛生機構4904個,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4831所,病床22168張,衛生技術人員36781人,一張覆蓋城鄉醫療衛生的服務網由此鋪開。
記者 閆晏宏/文 蘇亞兵/圖
資料圖片
臨汾市人民醫院
臨汾市中心醫院
臨汾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