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街頭那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臨汾新聞網訊 小康不小康,廁所見文明。廁所的狀況,關乎百姓生活,折射時代風尚,關系國家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
十幾年前,我市的公廁建設與全國諸多地方一樣落后于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當時,我市市區面積30平方公里,40萬城鎮人口,市區內僅有十余座公廁,且都在背街小巷,面積很小,設施簡陋。除幾座水沖式公廁外,多是大小便坑位不分的簡易茅廁,不僅蹲位較少,且由私人承包,收費經營,沒有一座達到國家衛生標準。
以前公廁的內部臟亂差
如今公廁的內部高大上
自2008年起,我市率先實施“政府買單”公益化模式推動“公廁革命”,提出“顯著位置建公廁,見縫插針建公廁”理念,邁開“一切向公廁讓路”的民生步伐,
經過十年堅持不懈,全市新建公廁360多座,其中市區88座、各縣市280多座,以人性化、標準化、專業化、公益化和均衡化的治廁模式,為市民創造了方便文明的如廁生活。同時,我市把文化融入公廁,塑造公廁文化品牌。除了朗朗上口的楹聯和形態多樣的雕塑,公廁外部環境優美,景觀宜人,設有條椅,方便市民休憩納涼。
2018年,我市還建成了全國首座公廁文化館。 經過十多年的廁所革命,我市已從“一廁難尋”蛻變為“美廁之城”。
我市公廁先后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世界廁所設計獎”、聯合國“迪拜國際最佳范例獎”“中國品牌文化十大范例獎”“中國公廁品牌示范城”、全國“廁所革命優秀城市獎”“最美公廁獎”等榮譽,有100多個城市和部門專程到我市參觀考察公廁,這標志著我市“公廁革命”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成為中國公廁的一個品牌。
策劃:臨汾日報總編室 攝影部
供稿:賈根生 楊悅明 范鵬力
公廁今昔對比
貢院街與體育街交叉口公廁舊貌
貢院街與體育街交叉口公廁新貌
建設路南口公廁舊貌
建設路南口公廁新貌
市交警支隊南側公廁舊貌
市交警支隊南側公廁新貌
體育南街口公廁舊貌
體育南街口公廁新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