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羅榮桓與臨汾有著一段深厚的歷史情緣。1936年春,紅軍東征中,羅榮桓隨紅1軍團馳騁于臨汾的汾河兩岸和西山諸縣,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種。抗日戰爭初期,1938年初至1938年12月,羅榮桓率115師師部及343旅,在以臨汾為中心和主要區域的晉西南戰斗了整整一個年頭,開辟了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在臨汾革命斗爭的史冊中譜寫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轉戰臨汾挑重擔
1937年11月8日,晉察冀軍區成立,羅榮桓率領115師政治部抵達山西五臺縣東冶鎮。他放手發動群眾,籌糧籌款,擴大兵員,吸收了一批煤礦工人參軍。根據羅榮桓的要求,當地黨組織給115師輸送了130多名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愛國青年。1937年底,羅榮桓率領師政治部從洪子店南下,經昔陽等地,于1938年初抵達洪洞縣馬牧村,與先期到達這里的115師司令部會合,著手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
部隊駐地的洪洞、趙城地區,羅榮桓十分熟悉。1936年春紅軍東征時,紅1軍團就曾駐扎和活動在這一帶,宣傳抗日,籌糧擴紅,羅榮桓當時就擔任紅1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為了抗日,羅榮桓再次重返故地,發動群眾,組建武裝,洪趙地區迅速掀起抗日的熱潮。
日軍占領太原以后,即開始大舉南侵,并以一部向西進犯,逼近黃河,窺視陜甘寧邊區。為了保衛黃河河防、保衛陜甘寧邊區,115師主力奉命向隰縣、大寧一帶轉移,尋機打擊日軍。
1938年3月1日(又一說法為2日),林彪被閻錫山19軍的哨兵誤認為是日軍,開槍誤傷,送去延安接受治療。當天24時,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參謀長滕代遠聯名致電羅榮桓:“林之職務暫時由你兼代。”但數小時之前,集總已決定并電示115師由陳光代理師長,并報告了國民政府軍委會。集總命令在先,乃執行集總命令,由陳光代理師長,但115師的全面工作一直由羅榮桓負責,二人共挑重擔,密切配合,攜手率115師轉戰呂梁山脈,開創晉西南抗日根據地。
午城井溝戰敵頑
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意圖,為防止日軍西渡黃河,在羅榮桓和陳光率領下,115師選定了山西省永和縣至陜西省延川縣之間的永和關、清水關、延水關為預備渡河點,待機行動。
1938年3月13日深夜,陳光和羅榮桓召開軍事民主會,研究御敵之策。決定把兵力分散,利用午城、井溝一帶的復雜地形,布下天羅地網。師部掌握全盤情況,及時捕捉殲敵戰機,積小勝為大勝,以山地游擊戰的拿手好戲驅敵退兵。并率主力部隊迅速進至蒲縣至大寧公路一線,隱蔽待機。
14日一早,陳光和羅榮桓率警衛連抵達午城,二人靈活指揮,巧妙配合,率115師師部和343旅兩個團,在汾西游擊隊等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支持下,在蒲縣的井溝、隰縣的午城和大寧縣的羅曲沿公路一線,利用復雜地形,在若干陣地上,此起彼伏地向日軍連續發動猛烈襲擊。平均一天打一仗,有時一天打好幾仗,打不贏就轉移到別處再打,分段伏擊,多處襲擾,運動殲敵。從1938年3月14日至19日,連續打了5個晝夜,共殲敵千余人,擊毀汽車70余輛,繳獲戰馬200余匹,粉碎了日軍西渡黃河、進犯陜甘寧邊區的戰略企圖,穩定了晉西南的局勢,豐富了對日軍作戰的經驗,為創建以呂梁山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那之后,為了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羅榮桓和陳光還曾率部浴血奮戰,全力解救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解圍后,衛立煌特地送給八路軍100挺輕機槍、10萬發子彈,表示謝意,并在以后的對日作戰中多次與八路軍協同配合。一時被傳為佳話。
維護統戰抓武裝
羅榮桓在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抗日武裝建設等方面,腳踏實地做了許多工作。
抗戰初期,中共中央同閻錫山建立了較為密切的統一戰線關系。為了支持閻錫山抗日,八路軍總部在1938年初抽調了兩個新建的連隊,編入閻錫山的晉綏軍總部執法隊,身負搞好統一戰線工作的任務。部隊編入晉綏軍執法隊后,卻遭到排斥刁難,連長邱金發連夜趕到40里外的115師師部向羅榮桓匯報,要求將部隊拉回來,編入115師。
羅榮桓一邊耐心勸說,一邊就如何鞏固部隊、開展統戰工作、堅持合法斗爭一一作了詳盡具體的指示。在羅榮桓的幫助下,邱金發返回部隊,并按照羅榮桓的指示,整頓部隊、加強思想教育,向頑固派進行了堅決而巧妙的斗爭,終于保存鞏固了部隊,勝利完成了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任務。
決死第2縱隊駐在洪洞、趙城一帶。這支部隊發展很快,在短時間內由3個團迅速發展到11個團,達兩萬余人。但是,缺干部、少經驗成為部隊建設的突出問題。115師師部與決死2縱隊駐地相鄰,羅榮桓對這支新軍部隊的建設十分關心,建議2縱隊在整軍的基礎上進行軍政訓練,特別要加強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搞好官兵關系,加強部隊的團結。
在羅榮桓的幫助下,決死2縱隊通過一系列的整頓和軍政訓練,使部隊從一開始就深受紅軍優良傳統的影響,很快成為一支具有戰斗力的抗日部隊。
在115師幫助決死2縱隊整訓期間,從延安抗大來到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辦學兵大隊的何以祥,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也來到晉西南組織抗日武裝。他從學兵大隊帶來的十多個學員,全都被極缺干部的各縣要去了,他既缺人,又缺槍。一天,他帶著晉西南區黨委的介紹信來115師請示羅榮桓,雖然他從羅榮桓那里并沒有得到人和槍,但他得到了辦法和信心。按照羅榮桓的指示,他深入到群眾中去,從秘密串連到公開活動,團結的群眾越來越多,又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找到閻錫山部隊撤退時丟下的幾百條槍,把新組織和發展的游擊隊員全副武裝起來。羅榮桓還派115師的干部去傳授經驗,培訓干部,并派宣傳隊去演戲慰問,又組織該部隊的新干部到115師學習。在羅榮桓的關心和幫助下,這支白手起家的晉西南游擊第一、二、三大隊,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長期活動在臨汾的西山地區,尋機打擊日軍。
這些只是羅榮桓戰斗在晉西南的幾個片段,可以說是他這一段戰斗生活的縮影。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他肩負重任,一心抗日,為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張國富)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