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結束后,記者提議給趙連明和她的妻子拍照留念。
原本就打算讓他靠在躺椅上,她的妻子站在旁邊就好。
但是,行伍出身的趙連明硬是掙扎著坐了起來,軍人的氣質絲毫不減當年。
趙連明出生在富農家庭,一直身懷愛國之志的他從小就希望能參加到愛國救亡的隊伍中去。但是由于家人的阻撓,他一直沒能如愿。
經過3次設法從家“逃跑”后,他終于如愿以償。從抗大四分校畢業后,趙連明被分配到洪洞抗日三中隊的干部第一連,當時薄一波是他們的政委。然而,之后的一次戰役中,他被鬼子的炮彈炸暈,陰差陽錯地“死了”十余年……
記者與趙連明相識純屬偶然,一次跟隨同事去洪洞采訪,幫一位抗戰老兵尋找失散多年的老戰友,幾經周折在洪洞縣廣勝寺鎮一個叫三條溝村的地方見到了他。
剛見到趙連明時,他正躺在門口的躺椅上休息,身材消瘦,身上還帶著輸尿管,但精神卻很好。交談中得知,眼前這位93歲的老人竟還是抗戰老兵,他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
為參戰 三次設法從家“逃跑”
趙連明出生在富農家庭,一直身懷愛國之志的他從小就希望自己能夠參加到愛國救亡的隊伍中去,但是由于家人的阻撓,一直都沒能如愿。
1936年,趙連明14歲就悄悄地加入了紅軍的隊伍,曾經跟著丁玲一起北上進行抗日宣傳。他原本以為能夠為抗日戰爭盡綿薄之力,然而好景不長,參軍不久就被家人找到了部隊,并強行把他帶回了家。
第一次被家里人“抓”回去后,趙連明并沒有死心,而是尋找機會再次悄悄地離家出走,重新回到抗日的隊伍中,而且加入的還是抗日“決死隊”。因為跟家里的長工年齡相仿,關系也不錯,所以離家出走的時候,他跟長工商量“出逃”計劃,沒想到長工最終“告了密”。沒多久家人再次找到他所在的部隊,又強行把他帶回家中。
兩次“出逃”計劃都沒有成功,但這絲毫都沒有打消趙連明一心從戎的決心。在家停留一段時間后,趙連明再次實施“出逃”計劃。這次出逃的并非他一人,家里的長工在他的長期影響下,也萌生了救國之志,跟隨他一起加入到抗戰行列中。
“第三次出逃計劃成功后,我并沒有如愿到抗戰前線,由于我上過學,而且年齡還比較小,部隊就安排我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簡稱抗大四分校)。抗大四分校畢業后,把我分配到洪洞抗日三中隊的干部第一連,當時薄一波是我們的政委。”從此,趙連明跟洪洞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沒死 名字卻刻在石碑上
第三次離家出走可以說是趙連明一生的轉折,一走就是十多年。
趙連明回憶說:在洪洞的一次戰役中,我軍遇到了鬼子飛機的轟炸,我被炸暈了,而且整個人都被鬼子炸彈炸起的泥土給掩埋。跟我一起參加那次戰役的有我一個同鄉,叫趙自平(音),看見我被炸彈炸暈,還以為我已經命喪當場。鬼子的轟炸過后,我軍傷亡慘重,他是幸存者之一。回去之后,趙自平向部隊匯報并且給我家里人捎信說我已經犧牲了。后來,為了紀念那次戰役中犧牲的戰友,洪洞縣政府建造了一座英雄紀念碑,上面刻著所有記錄在冊的犧牲戰友的名字,其中包括我的。”趙連明的名字在紀念碑上一刻就是十來年,原來那次戰役之后,趙連明就跟所在的部隊失聯了。“等我醒來從泥土里爬出后,周圍除了戰爭之后的狼藉,一個人影也沒有,我們的大部隊轉移了。”提起這些,趙連明臉上掠過一絲失落,轉而又說,“既然不知道原來的部隊去了哪里,那干脆就跟著其他的部隊,只要是抗日的隊伍,哪支都一樣。”再后來趙連明參加過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被敵人抓過,艱難的時候吃過草根樹皮,還受過槍傷,他的身上至今還留有戰爭年代所留下的槍疤。幾經輾轉,趙連明后來又去過許多地方,其間,他都沒有再跟家人聯系過。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跟隨部隊回到洪洞,去紀念碑緬懷原來的戰友,才發現我的名字竟然也在上面。當時還以為是跟我同名的人,后來打聽之后才知道上面的人就是我,這才知道原來我已經‘死了’十來年了。”提起這段“烏龍”事件,趙連明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大概是時間太久,已經看得淡然了。(王隰斌 楊杰)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