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翼城縣60多歲的李香珍(化名)十幾年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她不曾去過醫院,唯一的辦法便是止疼藥。直到如今下地干活扭傷的右腿變了形,“老法子”不靈了,走路都難。地里的活兒不能撂挑子,孫女也要有人照看,多年的頑疾能治好,成了她最迫切的愿望。
7月29日是首個“全國保膝日”,全國有近150家醫院開展了“保膝日——保護膝關節全國義診”活動,臨汾市中心醫院是開展本次義診的醫院之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老年”病,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呈現上漲趨勢。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由于膝關節面的軟骨受到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無力、內外翻畸形、活動受到限制等癥狀,多和肥胖、勞損、創傷、膝關節先天或后天畸形有關,致殘率高達5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個進行性加重的過程,不同階段的問題不同,因此我們倡導階梯化的治療理念,膝骨關節炎的治療,并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的方式。”臨汾市中心醫院骨科主任王文革解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階梯治療是指根據患者的關節炎輕重、年齡、活動量以及關節炎的種類,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治療、保膝治療、單髁置換、全膝置換等。
當天早上7點40分,李香珍趕到了臨汾市中心醫院門診大樓一層,那里早已排了很長的隊伍,經過50分鐘的等待,在王文革大夫診斷之后,她的“心結”也解開了一半。
“李阿姨長年累月干活導致現在的關節嚴重畸形,羅圈腿明顯。羅圈腿又會進一步加重她內側膝關節的磨損,形成惡性循環。” 王文革介紹,像這樣的情況,在以前就必須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但換膝手術截骨量多,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時間長,有的患者手術后活動受限,且常用的膝關節假體有一定使用壽命,過早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日后還會面臨二次翻修的風險。現在,可以選擇“HTO”(脛骨高位截骨術)手術,這個保膝手術是在不破壞膝關節自身結構及軟組織的生理特性情況下,通過微創的脛骨高位截骨術,調整下肢力線,既保住了膝蓋,又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且發生并發癥的風險較低,可以說是一種治療方式的突破,也是治療理念的更新。然而也不是所有患者都適用保膝手術,對于終末期骨關節炎、關節不穩或是韌帶松弛的患者仍須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李香珍的子女都在外打工,現在,她需要把家里安置妥當,才能過來做手術。臨走的時候,王文革反復叮囑她,要盡量避免爬山、反復下蹲、踢毽子等損耗膝關節的運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要堅持做直腿抬高或者抗阻力訓練,這樣才能有效減緩疼痛,提高膝關節穩定性,阻斷病情發展的進程。
十幾年的病情積累,讓李香珍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但新的“保膝”治療理念,又讓她看到了治愈的希望。
記者 閆晏宏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