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加工補貼難改效益低下
在補貼政策出臺前,有不少企業都在苦熬日子。
以吉林吉安生化為例,吉安生化是世界最大的生物丁醇生產基地,玉米加工能力為每年300萬噸。不過,在補貼政策出臺前,丁醇等項目已經全部停產,開工的只有酒精項目,每天僅能消耗200多噸玉米。但即使是生產乙醇,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乙醇的價格從最高時的每噸5100元大幅回落,至今年6月時,每噸只有4000元。當時,生產一噸酒精需要3.1噸玉米,而后者的價格當時是1600元一噸,即使不算人力等成本,每噸虧損也近800元。
一邊是深加工企業面臨虧損,一邊是國家儲存的玉米拍賣價格、成交率雙雙走低。
從7月22日首次拋儲以來,國儲已經進行了四次玉米銷售,而比較幾次拍賣的結果,于8月11日進行的第四次拍賣無論從成交率還是成交價格來看,均為歷次最低。有數據顯示,第四次競價銷售的國家臨時儲存玉米199.5萬噸,實際成交72.53萬噸,總成交率 36.39%,成交均價1578元/噸,而且成交量仍主要集中在遼寧,其他地區繼續低迷。
“四次國儲拍賣,成交率均不足總數的一半,最高成交率為47.91%,最低成交率僅為36.39%,雖然成交總量超過了300萬噸,但相比較4000萬噸的國儲庫存,壓力顯而易見。”齊齊哈爾市一家民營加工企業負責人張志(應采訪對象要求,此為化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補貼政策,能夠鼓勵深加工企業消化一部分玉米庫存,但工業玉米需求在玉米總需求中的比例不大,對玉米市場的提振作用有限,主要還是要看飼用需求。
此次玉米補貼政策意在提高加工企業的開工率。根據農博網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玉米加工企業的開工率僅在30%—50%之間,個別大型深加工企業的開工率維持在70%—80%,加工企業效益也比去年同期下降,其中淀粉企業略有盈余,酒精廠多處于虧損狀態。
玉米行業有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此次補貼政策對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影響有限。首先,補貼的有效期是8月份至11月份,而且企業需繳納150元/噸的保證金,用于保證得到補貼的玉米用于生產,而不用于市場流通,企業在完成深加工后,才可以獲得 150元/噸的補貼。
因此,這位人士認為,補貼對深加工企業效益的改善作用不大,只能讓企業不至于停產。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在糧食生產與流通的產業鏈中,怨言最多的不是農民,而是加工企業,尤其是民營的中小加工企業。
“國家糧食收購價高,南方銷區的成品價格低,私營企業賠不起。”齊齊哈爾市一家加工企業負責人謝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廠的玉米加工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做了,只是偶爾加工一些大米,量都不是很大?!澳苎b3萬噸糧的倉庫里,現在一粒糧食都沒有。不敢收!”
在謝先生看來,糧源現在都在中儲糧的倉庫里,農民手里沒有什么余糧。再加上現在價格倒掛的現狀,加工企業都不敢儲糧。“儲糧要利息、要運費、要存儲費,中儲糧有國家給補貼,但私企賠了都是自己的?!敝x先生說,民營企業是在國家的各項保護政策之外的,但卻不得不接受政策效應帶來的市場環境。
“以大豆為例,國家保護收購價訂得太高,加工企業沒法收購加工,工人只好都解散了。我有個朋友有四五個油脂廠,到現在也沒怎么開工?!睆堉菊f,最近總有圈子里的朋友打電話問要不要廠,他們的加工廠準備賣了。
不僅加工企業停產或者半停產,就連貿易商也處于觀望狀態。在南方找好銷售方,然后從黑龍江省調糧往外銷售的貿易商老宋告訴記者,他也停業快半年了?!澳戏降酿B殖業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都在減產或者倒閉,總體市場需求在不斷下降,所以貿易糧也比過去難做多了。再加上東北玉米、大豆價格處于高位徘徊,如果再加上鐵路運費等成本,很難賺錢。”老宋說,做貿易好在戰線拉得不長,沒有倉庫、廠房等投資回收的限制,因此船小好調頭,市場不好的時候可以停下來觀望。
“貿易商可以停,但加工企業停不起,一方面打品牌需要連續性,時斷時續客戶就都流失了。另一方面工人也養不起啊?!睆堉颈硎?,中小加工企業目前正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的狀態。不僅內部市場只賠不賺,還要面對外資品牌的層層擠壓。
據了解,在與外資品牌的競爭中,很多國內品牌本身就處于劣勢。一方面資金上有差異,凡是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資品牌,大部分都是集團化公司,資金實力雄厚,在品牌、廣告推廣投入方面可以說是以絕對優勢勝出。而國內品牌,尤其是私營品牌自有資金不足,銀行貸款又不愿意面向這些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業。因此,實力懸殊非常明顯。
另一方面,外資品牌管理經驗豐富,占領市場的速度很快,與其相比,很多國內品牌缺乏統一管理、全國布局的系統化市場推廣經驗。
“從去年收儲季節到現在,很多加工企業都已經停產了,如果持續下去,加工企業最少得倒一半?!敝x先生告訴記者,聽說今年即將開始的收儲旺季,國家還將提高糧食的收購保護價,這樣下去,私營企業更難干了,舉步維艱到最后的結果,只能是退出市場。
與很多國有大型深加工企業一樣,民營加工企業也在問一句話:“玉米加工企業如果死掉了,中儲糧收購的玉米到底怎么辦?”記者在采訪時聽到不少這樣的話,要破解這個難題,事實上也不太容易。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農業分析師馬文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以玉米加工企業為例,國家收購價高,市場價低。如果把市場托起來,南方市場玉米價格走高,那么飼料的價格就會走高,肉、蛋等消費類農產品(000061)價格也會上升,這樣,CPI也會被推高,這對國家宏觀調控將造成很大影響。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補貼政策是改善目前供求關系最直接的方法?!爸皇?,深加工企業補貼政策惠及的只是少部分大型深加工企業,甚至有分析認為,這是國家一次長遠的產業布局調整,希望將玉米深加工產業集中在主產區。”張志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補貼政策之外的其他加工企業顯然難改虧損現狀。而且,目前養殖業的復蘇以及市場對玉米需求進一步增長,玉米價格上漲的趨勢已漸趨明顯。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的市場周報數據顯示,隨著國內玉米價格的升高,玉米淀粉加工企業再度陷入虧損。
據了解,當前國內玉米淀粉價格為2460元/噸,較上月同期上升了4%;但是加工成本上升為2920元/噸,上升了15%。因此當前大型企業加工每噸淀粉虧損140元/噸,中小型企業虧損300元/噸。與上月相比,大型企業由盈利150元/噸轉為虧損 140元/噸,而中小企業則從上月的盈虧平衡轉為虧損300元/噸。從目前的市場形勢看,淀粉價格的上漲速度遠遠跟不上生產成本的上升速度。
當玉米收購價格為1666元/噸時,大型加工企業盈利為0;小型企業虧損170元/噸。
目前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為1791元/噸,產區價格為1700/噸;玉米拍賣價格在1570元/噸左右,但加上必要的費用后,實際拍賣成交價格在1670元/噸左右。
“虧損是不可避免的。”一位加工企業老板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中國經濟時報)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