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金色的麥浪在廣闊的田野里隨風起伏,飽滿成熟的麥粒再一次吸引了眾多種植戶和周邊村民的關注,他們早早等候在試驗田周圍,期盼心儀已久的良種。6月17日,位于堯都區吳村鎮洪堡村的23畝國家小麥良種攻關試驗田里,60余個品系的小麥喜獲豐收,在專家們的精心指導下完成全部收獲。
收獲前一天,負責試驗田種植和收獲的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的專家們,從臨汾市氣象臺獲知6月18日至19日全市有陣雨或雷陣雨的信息,該所二級研究員張定一再次帶領小麥育種專家前往試驗田進行實地查看,并決定在降雨來臨前對已成熟的小麥搶先收獲。
當天10時30分,戶外是37℃左右的高溫天氣,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的專家們頭戴草帽、頂著烈日,走進試驗田,對來自河北、山東、北京等小麥主產區各品系的試驗小區編號、品種名稱、處理組別等進行核對,同時對田間出現的倒伏、病蟲害區域等異常情況進行登記和核對。在做好前期各項準備后,張定一帶領專家對負責收獲的農機手進行詳細交待,并嚴格要求根據試驗小區寬度調整小麥聯合收割機的寬度和駕駛速度,做到嚴格認真、一絲不茍,確保各品系的良種按要求全部收獲。
跟普通的小麥收獲不同,良種收獲有許多嚴格、繁瑣的要求。每個品系的小麥良種均要求分袋而裝,收獲后現場進行稱重,詳細記錄好每個品系的鮮重,按照相關標準隨機取樣測定籽粒含水量,最后測算出凈重和畝產。接著,一同負責小麥良種試驗的專家們對每份樣本進行標注,并保證標簽內外各一份,避免數據丟失,為下一步品質分析做好基礎工作。
小麥良種收獲從烈日當頭持續到深夜十一時。每個品系的小麥在專家們的指導下一一收獲,并做好了各項數據和信息的登記、保存等工作,全部實現顆粒歸倉。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種子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糧袋子’,也關系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張定一表示,“試驗田按照小麥寬幅精播技術等要求進行播種和田間管理,確保了小麥良種從播種到成熟各環節的高標準試驗,在收獲過程中也通過嚴格要求最大限度保證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種子利用價值。下一步,將組織專家團隊對所有品系的小麥良種進行分析和試驗,并從中篩選出數種優良品種,為小麥高產奠定基礎。”
記者 張春茂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