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五月份,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組織了全國農民報總編輯看壽光鄉村大型調研采訪活動。采訪期間,采訪團成員走進三元朱村,參觀了村史博物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壽光國際農業科技培訓中心等,對三元朱村的發展變化給予了高度評價。從一棵蔬菜、一個產業,到如今的多元化發展,三元朱村形成了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普教育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高效農業觀光目的地。今天,特刊發本報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希望其發展變化對我市的鄉村振興能有所啟發和借鑒,從而加快推動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不久前全國農民報總編輯看壽光鄉村大型調研采訪團走進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采訪時,記者欣喜地見到了冬暖式大棚的發明人王樂義。
跟許多村子一樣,三元朱村原來也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村莊。因為一個人、因為一個棚,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華麗蝶變。
三元朱村是冬暖式大棚的發祥地。1989年,三元朱村17名黨員干部在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的帶領下,歷艱辛、冒風險,克服重重困難,一舉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當年棚均收入27000元。從而引發了一場改變大半個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綠色革命”,促進了農民的經濟增收,為中國億萬農民開辟了一條科技致富的新道路。
三元朱村在王樂義的帶領下,辦實事、惠民生,推動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從2011年開始,率先開展設施蔬菜沃土工程,通過科學測土配方精準改良土壤。2016年,試點推廣沙土栽培技術,沙培節水黃瓜套種苦瓜種植新模式試驗成功,畝產4萬斤以上。啟動品質蔬菜二次革命,成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全員入社,推動綠色蔬菜推廣種植。積極發展集精致農業培訓、農業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特色產業,累計接待學習參觀者200多萬人次,培訓農業技術骨干30多萬人次。
“2018年,我們村對黨史村史展覽館、青少年德育宮、陳少敏紀念館改造提升,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不斷完善文化公共服務體系。”走進三元朱村時,講解員介紹,依托“三元朱文化藝術團”,組織開展“文明之夏”“總書記視察紀念日”等專場演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每年發放老年人生活補助金、人才獎勵基金、醫療養老補助金等各類民生補助資金47萬元。建設了200套和諧養老房,全部安裝了電梯。
近年來,三元朱村投入經費對村內衛生室進行改造提升,配備專職醫生,建成了集康復、醫療服務于一體的醫養結合服務中心;與山東農主農業科技集團合作,建設農耕文化館項目;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67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0300元,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特色經濟村”“國家農業旅游4A級景區”等榮譽稱號。王樂義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最美奮斗者”等榮譽稱號,并連續當選黨的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大黨代表。
作為冬暖式大棚的發明人,王樂義毫無保留地將這一技術向國內外傳播,掀起了一場波及大江南北的“綠色浪潮”。三元朱村不光自己學科技、用科技,還承擔著向全國傳播蔬菜種植技術的責任。自1991年開始以培訓班的形式傳播大棚種植技術以來,全國各地先后有10多萬人次到三元朱村學習。
壽光國際農業科技培訓中心位于三元朱村高科技示范園內,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多功能展廳進行新品種展示、有機蔬菜檢測及蔬菜新品種的研發,并濃縮三元朱村蔬菜大棚的發展史。培訓中心每年能容納2萬人接受系統培訓,內容包括育苗、栽培、采后處理、包裝、運輸、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進入這個中心,不用出國,就能學習到8個國家的先進農業理念和技術。
多年來,三元朱村這個小村莊,有百余名技術員常年在外,將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無償傳授給全國各省區市的農民兄弟,為當地農民送去了致富鑰匙。在三元朱村技術員的帶動下,江西、西藏、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都有了“壽光菜”。
走進三元朱村,前來參觀的游客和前來取經的大棚蔬菜種植戶絡繹不絕。如今,在蔬菜產業帶動下,三元朱村產業逐步多元化,發展成為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普教育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高效農業觀光目的地。
在三元朱村里行走,文化氣息和科技氣息充盈在人的身邊。農知大道、村史博物館、高科技溫室示范園、民俗文化走廊、農業科普教育走廊、高標準酒店餐飲、櫻桃采摘園、農家樂,每年都吸引著十幾萬游客。
記者 陜文喜 張春茂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