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通訊員 趙文紅) 近年來,我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通過加強推廣體系機構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運行機制建設、服務能力建設,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和運用,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持續有效增長。
農技推廣網絡建設得到完善。今年,全市實現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全覆蓋”,共建設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120個。
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得到加強。一是保證公益性隊伍建設。全市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編制達到429人,基本做到了按編錄用,在崗工作。
同時,對原有人員進行整頓,確保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整體素質。二是支持社會化組織發展。
今年,全市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860個,總數達到7168個,全市每個行政村平均2.4個合作社。全市家庭農場總數為1199個,經營耕地總面積7.8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1.3%。三是激發農村人才積極性。
組織、培養大學生村官、種田能手、養殖能手、種菜能手、果樹能手等農村“土專家”擔當村級技術指導員,培養科技示范戶,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學技術、用技術,選拔素質高、有理想的農村青年到農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學習深造,培養更多、更好的新生代村級技術指導員;結合“金農工程”、“三電合一”等項目建設,開展“12316三農熱線”、農業信息網站、廣播電視節目、手機短信彩信等農業綜合信息服務。
農技隊伍管理制度得到規范。一是理順了管理體制。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人員業務經費歸縣農業主管部門管理,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效能明顯提升。二是嚴格資金監管。制定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與建設補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嚴格按管理辦法使用項目資金和監督管理資金。三是推行績效考評。各縣(市、區)成立農委、鄉鎮、示范戶三方考評組,以農業技術人員工作量和實績作為主要考核內容,以農民群眾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標準,并將考核情況與下一年度資金掛鉤。
農技推廣引領作用得到凸顯。圍繞全市農業產業發展,全市組建了市級果藥、蔬菜、糧食專家技術指導組,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承包和技術服務活動,通過市縣農業部門舉辦培訓班、建立試驗田、開展技術下鄉活動等形式,加快了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果樹樹形改造等10大實用技術的轉化應用,提高了生產科技水平。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