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全市中小企業個數年平均遞增2.02%,營業收入年平均遞增6.88%,工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2.09%,利潤年平均遞增2.47%,上交稅金年平均遞增2.04%,勞動報酬年平均遞增8.27%……“十二五”期間,我市把扶持、服務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放在突出位置,面對經濟新常態,主動適應,積極作為,“培土施肥”打造轉型生力軍。
5年來,我市全力強化小微企業培育、“小升規”培育和“小巨人”扶持,建立了“小升規”工業企業基礎庫,對年營業收入500萬元至2000萬元企業進行登記,全市有313家工業企業入選了基礎庫。“十二五”期間,我市共新創辦小微企業9000余戶,比“十一五”末增長1100戶。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從政策、資金、項目、人才、品牌建設、法律維權、企業減負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培育扶持市場競爭力強、發展潛力大、產品檔次高、經營管理規范的50家中小企業向規模化發展,累計培育了營業收入超億元的“小巨人”企業42家。
人才興企凝聚動力
“十二五”期間,我市以“三支隊伍”建設為抓手,圍繞科技企業培育工作重點,認真開展了領軍人才培訓、“銀河培訓”工程、“送培訓進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認定、省級中小企業技術中心認定、院工作站申報、學術帶頭人評選等工作。
5年間,我市相繼舉辦了臨汾市中小微企業高端人才研討會、助力中小微企業依法經營管理座談會、臨汾市中小微企業領軍人才學用政策研討班等,對“小升規”培育對象、專精特新企業、現代服務業、裝備制造業的5000余名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培訓,為我市中小微企業打造了一支“會經營、善管理、勇創新”的企業家隊伍;舉 辦小微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和創業能力提升培訓12期、職工能力提升培訓20期、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提升培訓10期、山西省2015年小微企業管理人員專題培訓六期及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訓5期等,培訓專業技能人員25000人次,培養領軍人才1500多人,高級專業技術人才485人;開展“送培訓進企業”活動50次、實用技術培訓20期,科學設置職業素養、實用技術及班組長建設等模塊,培訓中小微企業職工80000多人,培養考評員80人、農產品經紀人630人、花卉園藝師210人、茶藝師200人;建立臨汾市高級人才及專家庫,已入庫專家570名,行業涉及煤炭、機械、冶金、電氣、化工、經濟管理、財務管理等30多個,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全力破解資金瓶頸
全市現有入庫中小企業項目1000余個,獲得政府財政各類支持項目399個,金額10634萬元,涵蓋了我市的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節能減排、出口創匯、倉儲物流、服務平臺、創業基地、信貸獎勵、風險補貼、上市融資等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
2013年以來,我市緊緊抓住“新三板”擴容的有利機遇,積極引導鼓勵企業登錄“新三板”掛牌融資。截至目前,我市中小企業通過“新三板”發行股票、股權質押、信托融資等方式,在資本市場融資達到7.6億元,進一步拓展了我市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2011年,我市出臺了《臨汾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2年編寫了全省首部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融資的工具書《臨汾市中小企業融資指南》,發行3000冊。從2013年開始,我市開展了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工作,兩年來共有14個縣市開展了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工作,合作銀行有建設銀行、堯都農商行、晉商銀行等。
同時,市中小企業局與市金融辦合作,通過“臨汾市企業資金鏈應急周轉保障資金”3000萬元,幫助12家中小企業轉貸、續貸獲得資金幫扶1.7億元。在全省首家開展了“送金融、進企業”活動,召開銀企洽談會等政銀企活動20余次,共向各金融部門推薦項目1500個。
主力軍作用日趨顯著
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中小企業職工人數31.76萬人,個體戶30.82萬人,全市中小企業上交稅金71.65億元,實際占國、地兩稅的70%,按排除法計算,應該占到全部財政收入的90%以上。目前,全市絕大多數縣市中,中小企業產出、上交的稅金分別占縣域經濟總量、財政收入的70%以上。
中小企業日益成為大企業、大集團的預備隊。全市除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外,大企業和企業集團多數是從中小企業逐步成長起來的。全市營業收入超2000萬元的規模工業企業273個,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55個,其中1億元至10億元企業48個、10億元至20億元企業4個、20億元以上企業3個,上交稅金超億元企業1個。“十二五”期間實現營業收入7623.43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47.72%。
中小企業還是推動轉型發展的生力軍。全市中小企業傳統行業中,有規模以上煤炭采選企業98個、焦炭企業25個、冶煉企業22個;新興產業方面,以堯都區、侯馬市為代表的醫藥制造,以堯都區、侯馬市、蒲縣為代表的電子設備制造,以洪洞縣、侯馬市、翼城縣為代表的機械裝備制造,以襄汾縣、曲沃縣、吉縣為代表的食品加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實現營業收入213.72億元,同比增長24.35%,占工業比重27.23%,遠超全市工業的增速,成為拉動我市中小企業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駕齊驅,共同引領第三產業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