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135”工作法蹚出基層善治新路徑
今年以來,蒲縣以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為契機,突出黨建引領,聚合城鄉兩大板塊、黨員群眾兩支力量,推行“135”工作法,即以打造“黨群同行·善治蒲邑”基層治理這“一個品牌”為牽引,以統籌重點工作、常規工作、創新工作“三類工作”為路徑,以健全銷號管理、實地督導、閉環整改、平時考核、定期通報“五項機制”為保障,著力構建黨委領導、黨群同行、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打造“一個品牌”強引領。蒲縣將黨員群眾、基層事物全部納入積分管理,打造“黨群同行·善治蒲邑”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工作品牌,實現基層治理黨群同步積分、同行(道德銀行)管理、同向激勵。用一貫到底的組織體系引領隊伍,構建起“縣委—鄉鎮黨委—村(社區)黨組織—村片區黨小組(社區網格黨支部)—黨員聯系戶”五級組織體系,發動縣直單位黨組織到幫扶村和社區報到、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村(社區)本地黨員和在職黨員聯戶,實現管理服務沉下去、治理效能提上來。用全面覆蓋的積分事項引領工作,推動縣直單位黨組織常態化響應鄉鎮“吹哨”、黨員常態化聯系服務群眾、群眾常態化參與城鄉社區公共事務“三個常態”,用積分管理“一根針”穿起基層事物“千條線”。用獎懲分明的結果導向引領考核,對積分排名較高的縣直單位黨組織通報表揚,定期遴選“星級戶”,讓干得好的“有光彩”,干得差的“丟面子”。
統籌“三類工作”強推動。蒲縣將基層治理細分為重點工作、常規工作和創新工作三類統籌推進。重點工作專班推動,目前共組建強化鄉鎮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精準開展鄉村治理主題培訓、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14個工作專班,整合多部門資源力量集中攻堅;常規工作常態推動,梳理出10類26項常規工作,細化具體措施,常態化推動落實;創新工作試點推動,為鄉鎮“量身定制”先行先試任務,以點帶面推動整體工作提質增效。
健全“五項機制”強落實。蒲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實用管用好用”為原則,以“減輕基層負擔”為重點,構建“促專項行動落實落地”的制度執行體系,確保各項任務見真見實、見底見效。建立銷號管理機制,將14個重點工作項目和城鄉兩個領域10類26項常規工作建立工作臺賬,逐項明確工作任務、具體措施、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完成一件、銷號一件;建立實地督導機制,成立6個專項行動督導組每半月一輪督導、每月一次交叉督導;建立閉環整改機制,全面梳理上級反饋、群眾反映、督導發現的問題,匯總編號后向有關責任單位反饋并監督整改,直至銷號;建立平時考核機制,綜合督導組評價和縣鄉互評成績,按照“優秀、良好、一般、差”四個等次確定各鄉鎮、各參加單位當月考核等次;建立定期通報機制,挖掘先進典型、提煉特色做法、發現突出問題,在全縣通報、“亮曬”,讓各鄉鎮、各參加單位比有目標、學有榜樣、干有方向,營造你追我趕、爭先進位的良好工作氛圍,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本報記者)
“民星”服務隊 處處暖人心
理發師梁潤紅正在給老人理發
給公共浴室打掃衛生,幫助老人洗頭發、吹頭發,替村民網上購物、代賣農產品,組織村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在蒲縣黑龍關鎮中垛村,一支暖心志愿服務隊投身公共服務,傾情服務鄉親,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民星”服務隊。
5月24日,中垛村的村委會大院里一派熱鬧景象:公共浴室前,村民們自發排起隊伍,有序進入浴室洗浴;洗衣間內,一臺全自動洗衣機持續運轉,老人們大包小包拿來臟衣服;理發室里,村民們按先來后到的順序,依次享受免費理發服務;電子“驛站”里,村民盯著電腦,在網上選購心儀的產品……
熱鬧的場景中,最為醒目的是一群“紅馬甲”——中垛村暖心志愿服務隊。他們往來穿梭,忙完這事兒忙那事兒,悉心服務村民。
今年以來,中垛村以抓黨建促基層治理專項行動為契機,盯緊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積極發展公益服務事業,先后建成了公共浴室、理發室、洗衣室、電子“驛站”和文化娛樂中心,為村民提供各項公共服務。
“浴室人來人往臟了怎么辦?全自動洗衣機老人不會操作怎么辦?要理發的人多,理發師顧不上怎么辦……”中垛村“第一書記”馬冬冬說,“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充分發揮‘星級文明戶’的引領示范作用,建立了一支暖心志愿服務隊,下設5個小隊,在‘五位一體’公共服務中為村民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
每周二是理發室和洗衣室的“開放日”。記者看到,理發師梁潤紅正在給一位老人理發,她目光專注、手法嫻熟,長椅上坐滿了等待理發的村民,一“紅馬甲”正給另一位老人洗頭發。黨支部書記劉東升介紹:“理發師崗位是村里開發的一個公益性崗位,梁潤紅以前開過理發店,現在每周二回來專門給村民理發,已經連續6周了,享受免費理發的村民累計190余人。”
“以前,村民理發要么去縣城,要么去鎮上,每次理發都得十幾二十元。”村民劉建平說,“現在好了,不光在家門口就能剪頭發,而且還省了錢。”
與理發室相鄰的是洗衣室,一臺全自動洗衣機正在運轉。老人們只需要把臟衣物拿來,投放衣物、操作洗衣機、洗完取出衣物全由“紅馬甲”代勞。志愿者田蒲英說:“村里65歲以上老人、孤寡老人和殘疾人都能免費洗衣服,服務隊對殘疾人還提供了上門取衣的跑腿兒服務。”
在電子“驛站”,志愿者正為一名年長的村民在手機上安裝軟件。中垛村組織了有一定網絡知識的志愿者,幫助村民在網上代買商品、代賣農產品和手工藝品、代繳養老和醫療保險,解決群眾購銷不方便的問題,讓村民享受到便捷的網絡服務。
與此同時,村委會大院的文化娛樂中心也開放了。駐村工作隊員邱鵬說:“文化娛樂中心提供了乒乓球、羽毛球、毽子、象棋等文娛設施,村民們可以利用等待洗衣、洗浴、理發的時間來活動。這里專門有一個志愿服務小隊,帶領大家一起唱革命歌曲,跳廣場舞等文娛活動。”
“目前,我們的老年人康樂中心正在建設,將在兩個月內建成運行。中心設有餐廳、休息室、娛樂室等,能夠解決空巢老人的日間照料問題。”馬冬冬說,屆時還將成立一支志愿服務小隊,為老年人日間照料提供各項服務。
“現在的幸福生活看得見,摸得到。”這是中垛村一位老人的感慨。如今,“暖心中垛”的志愿服務新品牌正在蒲伊大地愈發響亮。
記者 柴云祥 文/圖
黨員“小積分”社區“大治理”
在社區各項工作中,處處都有黨員的身影
群眾的大事小事,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疫情防控缺人手,一個信息發出,一支隊伍報到;各類政策要求一經發布,145個微信群里第一時間全部轉發,直達每家每戶……
這里是蒲縣五鹿社區,該社區推行的“黨員積分制”,構建起黨員聯戶面對面、包聯到戶全覆蓋的黨員志愿服務網絡體系。5月22日,記者在五鹿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看到,在該社區的核酸檢測、疫情防控、隱患排查等工作中,處處有黨員的身影。
“自縣委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以來,我們以‘黨群同行·善治蒲邑’積分管理特色品牌為切口和抓手,全面做實做優‘黨建融共建,一網黨群行’各項工作。”五鹿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喬瑞說,“我們聚焦黨員積分管理體系建設,以正向分‘賦能’,借負向分‘糾偏’,真正把積分管理用起來、抓實在、不放空。”
五鹿社區是蒲縣縣城最大的社區,有住戶2754戶,轄區單位多、學校多、流動人口多。在職黨員在社區報到后,五鹿社區組織382名黨員入網入格,開展紅色包聯黨員聯戶服務,圍繞疫情防控、政策宣傳、民情收集、糾紛調解等方面當好社情民意調研員、政策法規宣傳員、民主管理監督員和矛盾糾紛調解員。
“積極響應社區黨組織‘吹哨報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黨員,按時長1.5小時、3小時及3小時以上分別登記核分。”喬瑞說,黨員志愿服務有效解決了社區治理工作中“力量不足”的問題。
五鹿社區將轄區內所有院落、樓宇進行統一數字編號,依托紅色包聯積極開展了黨員進小區、進樓院、進家庭,聽民意、聽困難、聽需求的活動,建立起黨員包聯微信群145個,組織“我為群眾辦實事”大型活動10余次。
記者隨手翻閱幾本《五鹿社區黨員進社區服務積分卡》看到,黨員喬曉莉清理淤泥得到服務積分30分,黨員楊永剛防汛排查得到服務積分30分,黨員徐志英防汛捐款得到服務積分30分、疫情防控宣傳得到服務積分2分,黨員王增昌防汛救災心理輔導及義診得到服務積分10分……
黨員苗春蘭在醫療系統工作,包聯的住戶有一位獨居老人,苗春蘭每周上門給老人量血壓、測血糖,講解健康知識;黨校路有一戶居民將木料、廢品放在門前堵了路,包聯黨員上門做工作,并組織黨員志愿者們進行了清理。
在職黨員們經常利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開展各類志愿服務:疫情防控政策宣傳、汛期勸離群眾、居家隔離監督……
五鹿社區轄區的一中路丁字路口每到上下學高峰期人員密集,但此處沒有交通警示牌,黨員張軍慶和孔令妍發現這一隱患后,自費做了三面警示牌并安裝好。
今年4月份,黨員李成軍在排查自建房安全隱患時發現,群眾馮建平家距離山體較近,山體土塊掉落砸壞了房頂,李成軍拍照后向社區報告,經社區協調,為馮建平爭取部分資金,在半個月內完成修繕。
“黨員對包聯戶們做到了信息清、困難清、訴求清。”喬瑞說,通過黨員包聯入戶,群眾的所思所盼、民生民意全部形成了民生清單,并建立了安全隱患臺賬、矛盾糾紛排查臺賬。
通過黨員積分管理體系建設,如今的五鹿社區,資源匯聚在一線、信息應用在一線、服務強化在一線,喬瑞說:“我們將鞏固成果、持續深化,通過‘黨建融共建,一網黨群行’,傾力打造共建共治共融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記者 柴云祥 文/圖
文明“步步深” 新風入村來
好義村邀請醫務人員為村民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
全村常住戶500余人,志愿服務者就有216人。
集體有啥事兒,只需“大喇叭”一喊,熱心群眾馬上到位。
村里的街頭巷尾,“紅馬甲”“紅袖標”處處可見,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夏日的午后,蒲縣古縣鄉好義村的小廣場里,村民圍坐,聊天休閑。在大家的言談中,誰做了哪些好事,誰有多少“道德銀行”積分,誰有希望被評為“十星農戶”……諸如此類的話題為村民所熱議。
好義村下轄好義、溝畔、土地角三個自然村,居民270戶。曾經的好義村,“兩委”班子不健全,支部書記長期缺位,2017年,經組織選派,蒲縣縣委宣傳部干部張紅杰到好義村駐村幫扶,2019年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針對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功能室不全,服務群眾能力不足的問題,他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爭取資金73.5萬余元對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進行了改擴建,健全了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等組織活動場所,提升了好義村服務群眾的能力。
2021年,張紅杰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他積極發揮宣傳部門單位優勢,及時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文明創建、“十星農戶”評選等活動,同時以村組織活動中心為起點,輻射周邊巷道、農戶,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長廊、文化墻等建設,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隨著文明創建活動的持續開展,好義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曾經“臟亂差”的村容環境如今舊貌換新顏,大街小巷干干凈凈,房前屋后整整齊齊;曾經“無人問津”的集體活動如今熱情如火,村民踴躍參與;曾經不上進、不努力的部分村民轉變了心態,把日子經營得紅紅火火……
村民趙會平以前愛喝酒,經常是天天喝、頓頓喝,耽誤了莊稼,影響了生活,家里時常傳出激烈的吵架聲。張紅杰和村干部們一次次找趙會平談心,引導他積極向上,還發動他的妻子孩子和親朋好友一起勸,讓趙會平下定決心戒了酒。如今,趙會平開起了小飯店,閑暇之余練習毛筆字修身養性,不僅把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還加入了村里的志愿服務隊,在村里打掃衛生,參與疫情防控、參加森林防火等公共服務非常積極。
“要不是好政策,我也住不上好房子。”村民張海鎖說。以前的張海鎖不好好種地,大事小事都去上訪,去年秋汛時,他家的房屋因災受損,后來在災后重建政策幫助下蓋起了新房子。看著村干部們忙前忙后,張海鎖轉變了態度,現在不僅搞電焊,跑運輸,好好種地把日子過順了,還積極參與到集體活動中。
如今,志愿服務在好義村開展得如火如荼。張紅杰介紹:“就拿這周為例,周一組織打掃大街小巷,周二組織清理房前屋后,周三排查安全隱患……幾乎天天有活動。”
在各類活動的帶動下,村民加入志愿服務隊的積極性非常高,講文明樹新風已蔚然成風。目前,好義村志愿服務隊已經有216人,圍繞疫情防控、環境整治、護林防火等重點工作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0余次。
眼下,“紅馬甲”“紅袖標”活躍在好義村的村頭巷口,志愿服務隊成為真正服務群眾一個響亮的品牌。
好義村的變化,張紅杰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他說:“我們要持續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正向引領作用,讓好義村人心更齊、產業更強、生活更好。”
本報記者
服務“點單式” 黨群“零距離”
志愿者在小區檢查崗輪流值守
一個二維碼,掃一掃就能進入“(翠屏社區)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群眾線上點單直通車”界面,反饋類型有兩項:一是居民問題,包括環境衛生、政策咨詢、矛盾糾紛、治安問題、意見建議、安全隱患等;二是群眾點單,包括政策宣講、文化文藝、扶貧幫困、科學普法、衛生環保等。
這就是蒲縣翠屏社區創新開設的“群眾點單”服務。5月23日,記者走進毗鄰蒲縣文化宮的翠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了解這項“外賣模式”的社區服務。
“這是我們以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為契機,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開設的社區服務。”翠屏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白雪梅說,“我們形成了群眾‘點單’、社區‘派單’、服務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工作模式,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實現服務群眾的‘零’距離。”
翠屏社區于5月11日推出“點單”二維碼,僅11天時間就收到群眾“點單”50單。白雪梅說,除了重復單以外,其余問題有36單,大多涉及公共利益,包括安裝電梯、維修保溫層、街巷改造、疏通下水道等問題。
社區收到“訂單”后,將信息梳理分類,向社區“兩委”干部、黨員志愿者等服務人員進行“派單”,服務人員“接單”后會及時開啟“外賣”服務模式,解決群眾難題。
白雪梅介紹:“已辦結的訂單將在‘翠屏社區’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回復;未解決的問題將匯總為臺賬,上報上級部門處理。”
翠屏社區轄區的原工行小區是一個老小區,只有十幾戶居民,小區位置偏僻,一直使用的井水。小區居民通過二維碼“點單”,反映了這一問題。社區協調翠屏山景區管理處,共同與縣供水公司進行溝通,敲定了供水方案,供水管線即將動工開建。
公路局小區有一堵墻出現傾斜現象,小區居民“點單”后,包聯黨員與網格員立即去現場查看,發現墻體存在安全隱患。社區與公路段進行協調,10天內,這堵墻就被拆除,換成了堅固美觀的鐵柵欄。小區居民專門致電包聯黨員說:“這個二維碼真好,坐在家里掃一掃,社區就上門解決問題。”
“群眾點單”服務的推廣,離不開社區的包聯黨員、網格員和志愿服務者。白雪梅說:“黨員和居民志愿者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們每季度根據黨員和居民志愿者的現實表現,評選出‘五星’道德模范,以點帶面帶動他人崇德向善,互幫互助。”
在疫情防控期間,果品小區的群眾梁小云自發組織了志愿者隊伍,在小區門前設立檢查崗,幾名志愿者輪流值班,一連堅守了兩個多月;黨員游永平熱衷社區公益,每次降雨量較大時,都要排查社區的下水道口并進行疏通。
“有這樣一支黨員和居民志愿者隊伍參與社區服務,我們的‘點單服務’事事有人接,有人管,‘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理念在我們社區落地生花。”白雪梅說。
小小二維碼,服務“零距離”。翠屏社區開設的“群眾點單”社區服務,實現了服務群眾智能化、精準化、便捷化,打造了群眾受益、群眾滿意的工作模式。
黨員曹小偉得知社區開通“點單”服務后,主動找到社區要求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他說:“只要社區‘派單’,我一定馬上‘接單’,為社區群眾服務,用自己的行動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
記者 柴云祥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蒲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