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全縣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圓滿完成
任天順張安文分別參加人口普查登記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汾西縣委書記任天順接受人口普查登記 謝文浩 攝
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安文接受人口普查登記 侯建兵 攝
11月5日上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汾西縣委書記任天順以普通市民身份接受了社區府西居委會人口普查員的上門登記。
期間,任天順認真回答了普查員的詢問,在普查員的引導下,現場進行個人自主填報,真實、準確、完整地提供了人口普查需要的基本信息,并在電子采集設備簽名,順利完成登記。
登記結束后,任天順代表縣委向全縣奮戰在人口普查工作一線的工作人員表示慰問,向支持參與普查工作的廣大人民群眾表示感謝。
任天順指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的第一次國情國力大調查,事關國計民生,涉及千家萬戶。目前,汾西縣的人口普查工作已進入入戶調查階段,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我們務必提高站位,精心組織,把人口普查工作抓細抓實。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帶頭登記。全體普查員和指導員要科學嚴謹、認真普查。全體公民要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各鄉鎮區、各部門單位要協調聯動、全力支持。新聞媒體要宣傳造勢、營造氛圍,確保人口普查工作圓滿成功。 (侯建兵 武巖珂)
又訊 11月5日,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安文以普通市民身份在社區府西居委會人口普查員的引導下,認真核實了個人身份證號碼、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信息,順利完成登記。
張安文指出,這次人口普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涉及到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人,全縣廣大干部群眾要積極參與人口普查工作,如實提供普查信息,確保普查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希望縣、鄉、村各級各部門及普查人員,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統籌協調,周密安排部署,加大宣傳力度,依法普查登記,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人口普查工作任務。(侯建兵)
又訊 11月5日,縣委常委、副縣長趙志紅來到縣城銀圪垛小區檢查指導當前人口普查工作。
趙志紅隨普查員一起來到部分普查對象家中仔細查看普查員摸底登記情況,詳細了解普查登記工作流程,認真聽取普查有關情況匯報,與普查對象親切交談,對普查對象積極支持、配合人口普查工作表示感謝。
檢查中,趙志紅說,人口普查是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對于科學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義。全縣各級各部門及普查員要壓緊壓實責任,嚴格把握時間節點和核心指標,嚴格控制數據質量,統籌推進當前人口普查工作。要堅持依法普查,做好數據保密。要繼續加強宣傳引導工作,營造全民知曉和參與人口普查的濃厚氛圍。全縣廣大人民群眾要積極參與、支持和配合人口普查登記,如實提供普查涉及的信息,共同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據了解,我國的人口普查每10年開展一次。此次人口普查采取電子化方式開展普查登記,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并聯網實時上報。自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開展以來,按照國務院和省、市的統一安排部署,汾西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各部門密切配合,確保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有序推進。目前,全縣663名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已經正式入戶、清查摸底和預登記工作。(侯建兵)
新聞短波
★11月6日,汾西縣舉辦“牢記囑托葆本色、銀齡助力蹚新路”主題宣講報告會,邀請省委黨校、山西行政學院教授劉樹信作專題報告。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郭硯賓主持報告會。郭硯賓要求,要牢記領袖囑托,堅定扛起重大歷史使命,進一步強化思想武裝、凝聚共識合力,在“率先”上搶先機、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乘勢而上書寫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汾西新篇章。
★11月5日,在第21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汾西縣舉行慶祝大會暨職工趣味游藝活動,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國鋒出席并講話。李國鋒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動適應新時代、新發展要求,做一個講政治的新聞工作者,講創新的新聞工作者,講奉獻的新聞工作者,講責任的新聞工作者,講好汾西故事,傳播好汾西聲音,為決戰完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汾西縣“農民學員”成為扶貧先鋒資助項目人選
全省僅有4人獲得資格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020年度農民教育培訓“百名優秀學員”扶貧先鋒資助項目人選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100名農民教育培訓優秀學員扶貧先鋒給予資助,汾西縣學員劉耀山榮獲項目資助資格,全省僅有4人入選。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百名優秀學員”扶貧先鋒資助活動,從三年來培養的優秀學員中遴選出扶貧先進典型,展示扶貧培訓積極成效,激勵高素質農民投身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經過各地推薦、網絡展示、組織遴選、社會公示等環節,決定對100名農民教育培訓優秀學員扶貧先鋒給予資助。他們有的生產理念先進,積極發展新型業態;有的產業發展良好,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有的甘于奉獻擔當,在疫情防控、防災減災中發揮突出作用。
此次資助人選活動旨在,希望受資助的“百名優秀學員”扶貧先鋒.再接再厲,加強學習,提升能力水平,發揮榜樣作用,繼續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希望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廣泛宣傳“百名優秀學員”扶貧先鋒典型事跡,弘揚他們的創業奉獻精神,進一步完善農民教育培訓制度和政策措施,大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劉耀山是汾西縣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2年,他發起成立了以栽植玉露香梨為主導產業的汾西縣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為實現山區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闖出了一條新路。在劉耀山管理合作社8年期間,3000畝貧瘠的撂荒地,長出了10萬株玉露香梨樹,一座高標準,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的有機基地拔地而起,在2019年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基地”。
近年來,劉耀山一直身在田間、心系土地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的一名學員,他認真學習果樹栽培技術,2018年參加山西省“三區”人才“玉露香梨產業集成技術”專題培訓技能競賽,榮獲一等獎;2019年其管理下的合作社,被審定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栽植的玉露香梨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證書”“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在他的帶領下,基地周邊的村民,在“股金、租金、薪金”模式的激勵下,積極投身玉露香產業建設,千余名貧困群眾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道路。(侯建兵)
汾西黃粉蟲項目簽約兩千萬元意向貿易單
11月7日,我市在上海建滔諾富特酒店舉辦了2020山西臨汾(上海)新興產業懇談會,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安文,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武耀忠,副縣長杜浩強參加調研座談。
會議期間,汾西縣黃粉蟲項目簽約了兩千萬元意向貿易單。今年以來,全縣黃粉蟲實現外貿收入41萬美元,真正做到小蟲子、大市場,有效助力汾西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此外,參會商家代表推舉汾西籍“秦漢胡同”創始人王雙強為上海市臨汾商會會長。
據悉,黃粉蟲作為優質蛋白飼料,出口潛力巨大,全球每年需求量超過8億噸,且市場需求量遠超目前供給量。汾西縣康瑞萊生物科技貿易有限公司作為全縣黃粉蟲養殖企業的代表,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養殖戶”的發展模式,利用當地閑置農房,吸納留守老人與婦女等300余戶剩余勞力成為養殖主力,其中貧困戶占到75%。企業年產干燥黃粉蟲成品2000噸,銷售收入4000余萬元,累計幫扶全縣2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加銷售收入600余萬元。目前,黃粉蟲出口業務還在繼續開拓國外市場,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侯建兵)
題記:沒有真實,就沒有歷史。歷史,是由真實的過往所譜寫……師家溝清代民居是北方山區窯洞文化的經典,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歷史人文文化和豐富的窯洞建筑文化、磚雕木刻文化、民俗文化,然而,目前在網絡的諸多圖文游記、博客文章上,人云亦云,存在著關于師家溝的諸多文化亂象,有必要對師家溝的歷史文化做一些挖掘研究和整理規范,以期進一步理清師家溝的文化脈絡,彰顯師家溝本有的文化魅力。
師家溝民居文化考略和思考 (二)
張建忠
師家溝院落
“大夫第”匾
關于“大夫第”之匾
師鳴鳳的府宅位于師家溝較高的位置,院內磚雕木刻,牌匾題額,門頭窗花十分精美,文化品位在師家溝所有院落中可謂首屈一指,尤其是大門上懸掛一塊由時任山西巡撫曾國荃題寫的“大夫第”大匾,為這座大院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師家溝,尤其是師氏家族的榮耀。
網上關于“大夫第”的記述較為具體的一段文字是:光緒初年,曾國荃任“山西巡撫”,師鳴鳳已年老歸鄉,在鄉鄰的勸說下前往太原訪曾。據說當時曾命大開府門、出外遠迎,連日設宴、盛情接待。當時在南京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聞訊后寄來書信和重金表示謝意。曾國荃親書“大夫第”精制巨匾一塊,匾首題文:湘鄉知縣、保慶府州同師鳴鳳。落款是: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山西巡撫曾。數月后,派要員用八抬大轎送鳴鳳歸鄉。路經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各縣,地方官員沿路迎送,氣派非凡。并在師家溝舉行了隆重的掛匾儀式,平陽府及方圓州、縣的地方官員和社會名流均前來祝賀,樂隊戲班大鬧余月,師家溝名聲大振,一度成為仕官達貴的周游之處,曾號稱“天下第一村”……
如今懸掛于師鳴鳳故居大門上的“大夫第”匾,是師家溝文保所新近修復的。上款為:大學士兵部尚書兼直隸總督山西巡撫仝贈。下款為:湖南省湘鄉縣知縣保慶府同知師鳴鳳同治七年孟夏。關于“大夫第”匾的傳說,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幾乎每年都會去幾次師家溝,也曾多次聽師家溝知情人說起過“大夫第”匾的來歷故事:光緒年間,曾國荃擔任山西巡撫后,恰逢山西大旱(史稱:丁丑奇荒。丁丑奇荒始于光緒二年,止于光緒四年。史載山西省1600萬居民中就因餓而死500萬人)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無以果腹度日,路有遺骨。時已告老還鄉的師鳴鳳在鄉鄰的勸說下,遠赴太原拜見曾國荃,一則敘舊,二則為百姓求情以減免稅賦,賑災濟民,幫助鄉鄰以度災年。曾國荃得知師鳴鳳來訪,不僅以禮相待,應允了師鳴鳳減免稅賦,賑災濟民的請求,同時還為師鳴鳳題寫了“大夫第”一匾。
據清光緒《續修汾西縣志》記載:光緒元年旱,夏秋薄收。二年大旱,民饑。三年大旱,賑之……四年大祲,加賑之。道殣枕藉,六畜無遺。人相食,村落為墟。前令于鍾德以死請命……
對于光緒大旱之災同居師家溝的要氏族譜記有:天有不測風云清光緒丁丑歲逢奇荒戶族流離村落成墟蒿萊滿目家道憊極矣!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僅曾國荃不會,師鳴鳳也不會為了一塊門匾搞出太多的送匾慶賀之舉。況且,此時的師鳴鳳已是個古稀老人,兩個兒子早已戰死湖南。至于“八抬大轎相送”“沿途地方官員迎送”“平陽府及方圓州縣的地方官……均前來祝賀”“樂隊戲班大鬧余月”,我認為多為后人演繹,以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現狀、交通信息條件以及大旱之災的艱難,不會也不可能為了一塊“大夫第”的匾如此興師動眾,大搞排場。如今時過境遷加上“大夫第”匾已于上世紀六十年代遺失損毀,匾上落款文字是什么,沒有一個確切的記述,留給我們的只是“大夫第”昨天的輝煌和今日的疑惑。
疑惑之一:“大夫第”匾的確切時間
師家溝民間流傳:“大夫第”匾原為藍底金字,落款為光緒年間。
據有關史料記載:同治四年6月(1865)稱病在家的曾國荃被啟用為山西巡撫,12月調湖北巡撫。(擔任山西巡撫6個月)。光緒二年(1876)由陜西巡撫調任山西巡撫,光緒六年(1880)告病乞歸(在任四年有余)。
疑惑之二:“大夫第”匾的落款
師家溝民間流傳:“大夫第”下款為湘鄉知縣、保慶府州同師鳴鳳。上款為: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山西巡撫曾。
師家溝文管所修復新匾:上款:大學士兵部尚書兼直隸總督山西巡撫仝贈。下款:湖南省湘鄉縣知縣保慶府同知師鳴鳳同治七年孟夏(孟夏當為農歷四月)。
曾國藩任職直隸總督的時間有兩種記載:
其一,同治七年4月(1868)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同年7月(1868)由兩江總督改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9月(1870)調回兩江總督,任期二年零二個月。
其二,據曾國藩年譜記載:同治七年9月6日(1868)清廷調曾國藩為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第一艘輪船下水,曾國藩登船試行,取名“恬吉”。11月1日曾國藩核定外洋水師章程。同治八年3月14日曾國藩在保定接直隸總督任。
據曾國荃生平簡介,曾國荃光緒二年(1876)擔任山西巡撫后多方運作,為山西爭取到了數額巨大的賑銀和朝廷賦予的賑災優惠措施,由此,曾國荃與山西百姓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也與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商巨子結下了不解之緣。現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許多地方留下了曾國荃的足跡;而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商大戶,許多院落留下了曾國荃的墨寶。
查證“大夫第”的含義后得知:“大夫第”,是指文職官員的私宅。也就是士大夫的門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廬。如同“進士第”“翰林第”一樣,都是一種身份的標榜、一個家庭的顯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大夫第”不含有任何褒獎謝恩的含義,也就不存在贈送的意義,更不可能是身居大清二品高官的贈匾之詞。結合師家溝民間傳說,“大夫第”一匾應該是曾國荃一人所為,具體年代應該是光緒二年至光緒六年曾國荃擔任山西巡撫期間的,光緒三年或四年較為確切。因為,民間傳說師鳴鳳赴太原面見曾國荃的其中一個緣故是為大災中的鄉民請求減免稅賦,而光緒大旱之災史料記載起于二年止于四年。汾西地處黃土丘陵,旱情于光緒五年緩解,加之那個時代的交通信息的閉塞,省城太原的信息沒有三五個月傳不到地處偏僻的汾西縣。
再者,“大夫第”原匾落款時間為同治七年孟夏為實的話,這和史實有明顯的不符,也就是明顯的硬傷。一是同治七年孟夏曾國藩還沒有就任直隸總督一職。二是曾國荃此時也不是山西巡撫。如“大夫第”一匾落款確為:直隸總督、山西巡撫的話,在當時這是有明顯的欺君之罪的,曾國藩、曾國荃作為清朝的重臣不會不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系,也絕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不在其位絕不會冒用其名。筆者以為,關于“大夫第”一匾的具體時間,還需作進一步的考據。 (作者系汾西縣文聯原主席)
文圖除署名外由汾西縣新聞網絡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