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拔窮根 凝聚力量奔小康
——浮山縣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縣委書記喬飛鴻等縣領導參加扶貧日活動
縣委副書記、縣長栗俊昌同養殖戶細算收入賬
扶貧日各鄉鎮設置展臺向過往群眾介紹特色農副產品
長豐果蔬專業合作社正在用全自動烘干機烘干辣椒
玉米喜獲豐收
核心閱讀
2014年至今,浮山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330戶2144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8%,減貧效果明顯。2018年底,該縣光榮“摘帽”,退出貧困縣行列。
六年來,浮山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下足“繡花”功夫,一張解民之難、治民之貧的民生大網加速織就,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脫貧攻堅答卷。
立足“交總賬”
高位推動形成合力
三級黨委負總責。脫貧攻堅以來,浮山縣、鄉、村三級黨政班子始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研究部署、親自協調推動、親自掛牌督戰,及時解決問題,督促工作落實,確保了各項工作高質高效推進。實行了脫貧攻堅網格化管理,縣、鄉領導干部包村,村黨員干部、積極分子包戶,確保不漏一村,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網格管理干部與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形成攻堅合力,一體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部門單位齊幫扶。全縣各職能部門強化責任擔當,認真履行本部門脫貧攻堅職責,合力推進鞏固提升工作。每月至少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本行業脫貧攻堅政策落實和工作推進情況,了解最新的政策要求,確保各項扶貧政策及時落地。各幫扶單位積極主動參與包聯村的脫貧攻堅工作,為貧困村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出謀劃策。
“三支隊伍”細落實。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組成的“三支隊伍”是脫貧攻堅的骨干力量和生力軍。脫貧攻堅以來,浮山縣堅持硬派人、派硬人的原則,累計派駐4批次603名干部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目前,全縣共派駐了78支駐村工作隊238人,其中:市派11支、縣派67支,“第一書記”72人。為強化對幫扶干部的管理,每月召開一次全縣駐村工作隊長月例會,及時了解工作進展情況,進行下一步安排;建立三方督查體系,縣級3個調研組進行常態化突查夜查,各鄉鎮成立聯合督查組,不定期開展抽查,各派出單位每周進行自查,對幫扶能力弱不能勝任工作的及時調整,確保駐村幫扶干部在崗駐村,履職盡責。在關心關愛幫扶干部上,縣財政每年列支200余萬元專項經費用于駐村干部生活交通補貼;嚴格落實關心關愛脫貧攻堅一線干部的相關規定,提拔重用駐村幫扶干部45人,先后推薦2人受到省級表彰、5人受到市級表彰、40人受到縣級表彰,極大調動了各級幫扶隊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
穩定實現脫貧目標
加大投入實現飲水安全“全覆蓋”。2014年以來,浮山縣累計投入5.16億元實施水利工程,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其中:投入4.25億元實施了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和臣南河水庫建設,有效破解了浮山水資源匱乏的“瓶頸”問題;投入4722萬元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項目,發展灌溉面積3.3萬畝,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年增加農業經濟效益1000萬元;投入8020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建、改建飲水工程261處,建設水塔37座、蓄水池180座,全面提升了9個鄉鎮10萬余名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全縣農村常住戶全部喝上了放心水,安全飲水達標率達到100%。
精準施策實現住房安全“全覆蓋”。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動態保障、靜態清零”,是脫貧攻堅的基本要求,2014年以來,全縣累計投資1.36億元用于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易地扶貧搬遷方面,累計投入1.18億元,通過集中安置和就近分散安置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貧困群眾應搬盡搬,分年度有序搬遷953戶2811人,已全部入住。同時浮山縣進一步加強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實行“一戶一策、一戶一幫、一戶一檔”,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危房改造方面,投資1800余萬元實施危房改造924戶、居住環境提升420戶,做到了農民住房安全“靜態清零、動態保障”。住房安全鑒定方面,浮山縣聘請專業機構,對全縣7362戶貧困戶的住房進行了安全鑒定,貧困群眾安全住房率達到100%,實現了“安居夢”。
不落一人實現教育扶貧“全覆蓋”。脫貧攻堅以來,浮山縣累計投入6024.41萬元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硬件提升方面,投入3922萬元實施全面改薄項目,為32所學校新建、修繕校舍,購置教育教學設備;投入677萬元實施二次薄弱學校改造與能力提升項目,為26所學校配備體育器材、一鍵報警裝置、智慧黑板等設備;投資425.23萬元,實施了中小學集中改廁、寄宿制學校建設等項目,全面改善了辦學條件。教育資助方面,累計發放各類資助金608.24萬元,惠及建檔立卡學生10253人次;開展“雨露計劃”幫扶工作,發放補貼276.2萬元,惠及建檔立卡中、高職學生1025人次,教育資助政策實現應助盡助。同時,浮山縣還投入114.74萬元實施了營養餐改善計劃,3582名農村學生的營養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多措并舉實現醫療保障“全覆蓋”。自醫療保障扶貧政策實施以來,浮山縣連續三年為6.42萬人次代繳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費用2869.6萬元,實現了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參保率達到100%。截至目前,有6291人次享受了縣域內“先治療、后付費”的“一站式”結算服務,切實減輕了貧困患者墊資壓力和費用負擔;13412人次享受住院五重保障(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保險、政府兜底、醫療救助),綜合報銷金額1.24億元,比例達到93.3%,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醫療保障。同時,浮山縣還投入85.56萬元為貧困患者家庭每戶發放限鹽勺、生熟砧板等健康實用工具,受益人數達4635戶10854人,有效提升了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社保兜底織牢基本民生“保障網”。2014年以來,浮山縣按照應保盡保、分類保障、動態管理的原則,將農村低保標準從2014年的1968元提高到2020年的5300元,每年低保標準均超過國家脫貧標準。截至目前,全縣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共有8055人次享受農村低保,發放低保金1655.7萬元。同時,先后為5776人次的特殊人群發放各類補貼1887.97萬元,其中: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173人次享受特困集中供養,發放特困供養資金134.3萬元;2422人次享受特困分散供養,發放特困供養資金1550.4萬元;899人次享受殘疾人生活補貼,發放資金44.79萬元;2204人次享受重度殘疾護理補貼,發放資金100.8萬元;共有78人次享受孤兒待遇,發放低保金57.68萬元。另外,從2018年起,政府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貧困人口代繳養老保險費400.28萬元,貧困人口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切實做到了“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兜盡兜”。
著力“強產業”
鞏固拓寬增收路徑
特色產業帶貧增收。發展農業產業,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浮山縣強化科技支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山西省農科院簽署了“院縣共建”農業科技合作項目,省農科院7個研究所的16名專家走進田間地頭,手把手教群眾種植養殖技術。2014年以來,浮山縣累計投入1.27億元,聚焦蔬菜、雜糧、干鮮果、中藥材和畜牧五大產業,與省農科院對接了32個項目,創建了32個產業示范點、50個示范片。全縣設施蔬菜和露地特色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5000畝和2.7萬畝;新發展有機谷子、專用高粱等雜糧3.5萬余畝;發展玉露香梨、蘋果、九九桃王1萬余畝,核桃經濟林提質增效4萬畝;利用荒山荒坡種植連翹2.6萬畝,發展其他藥材0.55萬畝。牛存欄4000頭、羊存欄4萬只、豬存欄4.5萬頭。支持專業合作社40家,帶動68個村集體增收,帶動農戶7900余戶,其中貧困戶4000余戶,每戶年增收3000元以上。在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的同時,浮山縣堅持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通過光伏產業穩定增收,投資3269.01萬元,建設村級電站45座,總規模4.55MW,截至2020年8月底,光伏收益累計930.7萬元。利用光伏收益,通過設立公益崗位、發放生產生活補貼等形式,發放到戶 503.79萬元,惠及貧困人口3470人次,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穩崗拓崗就業增收。近年來,浮山縣通過就業培訓、崗位開發等多項措施,切實促進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脫貧。2014年以來,先后開辦家政、護工、剪紙、果樹栽培等技能培訓班140余期,累計培訓近700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300余人。先后舉辦各類大型招聘會10余次,累計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900余人。落實就業扶貧政策,設置貧困戶公益崗位972個,認定10家企業及合作社為扶貧車間,吸納16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就業。為鼓勵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發放一次性交通補助12.21萬元,惠及貧困勞動力355人次。
生態扶貧增綠增收。浮山縣狠抓生態扶貧,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實現增收又增綠。退耕還林方面,貧困戶退耕還林8311.28畝,涉及8個鄉鎮、77個行政村、162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962名貧困人口,發放資金662萬元。森林生態保護方面,一線天保公益林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護林員596人次,月均管護勞務費600元。未成林管護,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護員154人,人均年收入7500元。全縣共成立11個造林合作社,吸收貧困人口530人,帶動貧困戶增收800余萬元。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涉及貧困戶核桃面積4652畝,涉及貧困戶268戶815 人,戶均投資3000元以上。同時,核桃服務隊帶動26名貧困人口通過技術服務實現增收,人均年工資收入5000元以上。
資產收益普惠增收。浮山縣建立“資產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機制,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除光伏發電收益分配惠及貧困人口3470 人次以外,浮山縣使用統籌整合資金1500余萬元投入到徐民牧業、昱同養殖合作社、卜德印養牛合作社等龍頭企業,資金折股量化給貧困戶,通過股份分紅,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增收;采取債權投資的方式,投入到威盛達通、中道圣大、堯田醋業、漢中洋四家企業2620萬元,年分紅收益172.2萬元,通過收益分配惠及貧困戶1700余戶;投入統籌整合資金4000余萬元,用于建設養殖場、農產品儲存加工項目、購置新型農機具,作為村集體資產租賃或承包給經營戶,年收益200余萬元,收益分配惠及貧困戶3000余戶。
堅持“強基礎”
全面提升脫貧成色
全面改善人居環境。為高標準完成貧困村脫貧任務,浮山縣對標貧困村退出13項考核指標,累計投入資金2.16億元實施了貧困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截至目前,工程已先后完成投資1.9576億元,為95個行政村(貧困村78個、非貧困村17個)實施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改造提升。其中:改造鄉村道路70萬㎡,新建衛生室44座、改造12座,建設文化活動廣場1.5萬㎡、文化墻0.49萬米,安裝太陽能路燈3370盞,密植綠化0.99萬㎡,栽植行道樹2萬株,新建衛生廁所2900座、生活污水處理站13座、鄉鎮垃圾中轉站6個,鋪設污水管網4.1萬米,拆除殘垣斷壁3400m2,配置垃圾轉運車輛17輛、垃圾桶690個、鄉村電動保潔車31輛、抽糞車9輛。通過人居環境改善工程的實施,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的全方位提升,不僅達到貧困村脫貧指標要求,更有效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
全面提升道路交通。農村公路是保障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先導性基礎設施。脫貧攻堅以來,浮山縣累計完成投資5.39億元,全面提升了農村公路通暢水平。其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14條507.434公里,改造農村旅游公路36公里,形成了全縣“一縱一橫、兩個大循環、四個小循環”的農村公路網格體系。全縣9個鄉鎮185個行政村已全部實現村村通硬化路,185個行政村全部開通班車,徹底消除了制約全縣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支撐。
全面完善基礎設施。衛生基礎設施提升上,累計投入1754.933萬元實施了醫療衛生基礎工程,其中:投入1245余萬元新建村衛生室101個、改建46個,實現了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投入424.373萬元為村衛生室配備了各類醫療設施、辦公設備和防護設備,全面提升了鄉村衛生室的醫療環境和服務能力,更加方便群眾就近就醫。用電保障全面提升,累計投入1.16億元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28項,全縣654個自然村中除5個無人居住外,其余649個自然村全部達到通動力電標準要求。網絡通信全面覆蓋,投入1378萬元實施村級通網工程,全縣185個行政村實現互聯網全覆蓋,通過無線發射、有線網絡、直播衛星等形式,實現電視信號654個自然村全覆蓋。文化設施建設上,新建和擴建文體廣場85處,為96個行政村配套了健身路徑器材,全縣每個行政村文化活動面積均超過300㎡。同時,還為每個村配置了電子閱覽大功率無線WIFI,完善了電子閱覽電腦、投影儀、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設施器材,提供了葫蘆絲、笛子、二胡、鑼鼓等文體設備,有效改善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極大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眾志成城拔窮根,凝聚力量奔小康。堅持定力、開足馬力的浮山,正全力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帶領貧困人口邁向小康社會。(李軍 衛琦)
責任編輯:暢任杰